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922億美元,連續13年列全球前三——
中企“出海” 為全球市場“上新”(經濟聚焦·擴大雙向投資)
核心閱讀
中國是吸引外資的大國,也是對外投資大國。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922億美元,連續13年列全球前三。隨著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品、高端裝備、綠色低碳產品成為中國制造“出海”新增長點。中國企業“出海”持續向新向綠,“中國投資”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9月8日,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在福建廈門聯合發布《202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公報指出,202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922億美元,占全球份額的11.9%,較上年提升0.5個百分點,連續13年列全球前三,連續9年占全球份額超過一成。2024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3.14萬億美元,連續8年排名全球前三。
中國對外投資平穩健康發展,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堅定“走出去”,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一聲長笛鳴響,9月9日下午,“江遠遠吉”號貨輪從廈門港海天碼頭起航,滿載紡織制品等出口貨物,駛往越南胡志明市。這艘萬噸貨輪,已成為“絲路海運”航線的明珠。
海運在擴大雙向開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二十五屆投洽會上,“絲路海運”國際合作論壇發布了港航貿一體化發展的最新進展。目前“絲路海運”命名航線已達148條,通達全球4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座港口,航線聯盟成員達367家。“聯盟涵蓋航運、能源、制造、互聯網等多領域,‘朋友圈’和影響力持續擴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勇于走出國門。”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南說。
“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不可阻擋,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互利共贏的,我們給當地帶去了優質供給、就業機會和稅收,企業本身也實現了長足發展,我們要繼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吳三強介紹,從1997年便開始布局海外市場的中集集團,目前在全球擁有300多家成員企業,制造基地和研發中心分布在近20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員工約4700人。
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通過更加緊密、務實、開放的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2024年,中國對外投資帶動貨物出口2110億美元、增長13%,占同期貨物出口總值的5.9%。境外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6萬億美元,向投資所在地納稅821億美元,年末境外企業員工總數502.1萬人,其中65.8%為外方員工。
挖掘“新藍海”,加大新興市場布局
“近兩年,中國企業‘走出去’有了新變化,從側重發達國家轉向加大在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的布局。”吳三強介紹,今年中集集團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成立區域辦公室,協同旗下中集車輛等子公司助力當地能源轉型。
馬來西亞柏威廉商業綜合體、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柬埔寨德崇國際機場……這幾年,由中建三局承建的新興市場國家基建項目不斷涌現。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房秋晨表示,上半年,承包工程企業對外投資中,六成投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東南亞、中東、中亞等地區,有力推動了國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投資重心逐步從傳統能源轉向新能源,綠色投資占比逐年提升,我國承包工程企業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侖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廈門的一家科技企業,其自主研發生產的超薄電容膜是新能源產業的關鍵材料,業務遍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公司選擇在印尼建立首個海外生產基地。“這一布局能更敏捷地響應東南亞客戶需求,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公司董事長楊清金說。
越來越多中國企業主動“走出去”開拓市場。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在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5.2萬家,其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境外企業1.9萬家,年度經營狀況良好;2024年,七成境外企業盈利或持平。
研發新技術,打造“出海”新增長點
在哈薩克斯坦,阿魯爾汽車集團正成為當地的明星企業,汽車產銷量連年實現增長。“我們投資阿魯爾以來,還引入了江淮、捷途、紅旗等中國品牌。”通用技術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通用技術國際公司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把項目建設與當地發展深度融合。以中東歐地區重要的新能源項目——匈牙利考波什堡100兆瓦光伏項目為例,該項目每年發電1.3億千瓦時,可節約4.5萬噸標準煤、減少12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在建設過程中,項目用螺旋樁替代沖擊樁保護土壤,設立野生動物防觸電庇護所,實現“光伏+生態”和諧共生。
當地時間9月7日,寧德時代在德國慕尼黑發布NP3.0動力電池安全技術。在歐洲,寧德時代建立了德國、匈牙利、西班牙三大生產基地。從換電模式的創新應用到回收技術的突破,這家中國企業正憑借獨特優勢贏得歐洲車企的青睞。
隨著產業結構升級,高新技術產品、高端裝備、綠色低碳產品成為中國制造“出海”新增長點,更多中國企業憑借長期積累的自主研發、產業集群等優勢,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資金和技術“出海”,布局全球市場,贏得更大發展。中國企業“出海”,不僅為自己闖出更大天地,也為全球市場“上新”。(人民日報 記者 劉曉宇 羅珊珊 鐘自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