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為挖掘宣傳各地促進“兩個健康”的創新舉措、典型案例和實踐成效,展現積極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近日,中央統戰部宣傳局組織中央媒體赴浙江、江蘇、上海三地,開展“走進民企看‘質’變”主題采訪活動,持續講好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故事。
“統戰新語”開設“走進民企看‘質’變”專欄,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視角,探尋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之路,看各地如何精準發力護航“兩個健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敬請關注!
在全國工商聯日前發布的“202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浙江上榜企業達到107家,居全國首位,這已經是浙江連續27年得此桂冠。
怎么做到的?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楊軼清認為,浙江的民營經濟之所以長期全國領先,在于“種子”的頑強生命力,也在于良好的“水土條件”、充足的“陽光雨露”。
“營商環境相當于空氣、水、土壤,企業相當于種子,種子再好,如果沒有合適的水土、好的空氣,種子不能發芽;同樣,水土條件再好,如果沒有好的種子,水土條件就浪費了。”
浙商“種子”的生命力可以從幾家企業中得窺一二。新華三集團總部位于杭州,是信通領域的龍頭企業。目前,集團在全球已有超過18000名員工,其中半數以上是研發人員。
“必須重視創新,走差異化道路,”紫光股份董事長、新華三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于英濤表示,科技公司的競爭力來自技術領先性,集團長期保持高研發投入的底氣在于深挖技術護城河,“讓別人追不上來”,技術領先才能形成盈利研發的正向循環。
數據顯示,新華三集團目前累計專利超16000件,90%以上為發明專利,連續11年居浙江專利榜首。
在傳統產業方面,杭州老牌民營絲綢企業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說:“雖然身處傳統產業,但我們的思想、行為、做法不能傳統。”
近年來,萬事利的絲綢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科技含量也不斷提高。屠紅燕說,以前的“絲綢+”是加瓷器、加茶葉,現在是加人工智能。
據介紹,萬事利正在打造無水印染的“未來工廠”,該工廠內的活性免水洗印染一體機,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算法精準控制染料用量,省去傳統工藝必需的水洗環節,解決了紡織行業高污染和高能耗“痛點”,還可應用于棉、麻、毛等全紡織面料的印染生產。
一邊承繼“古”文化,一面布局“新”未來,千年前流傳下來的蠶繭,正在這里“向新生長”。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在與浙江省政府人員的交流中,這句話被頻頻提到。
今年年初,以宇樹科技、DeepSeek等高新科技企業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火爆出圈,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參訪團,企業最高峰時一天接待的交流團體超50批次。
為緩解企業接待壓力,杭州市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城市展館開辟專門展廳,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大模型、機器狗、人形機器人等“六小龍”核心成果及前沿技術。分享經驗的同時,這一舉動本身也成了經驗。
新華三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于英濤說,浙江有一個非常強大、專業、高效的干部體系,他們對市場經濟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理解力很強,這是浙江民企高速發展、茁壯成長的最大基礎。
在“陽光雨露”滋潤下,浙江民營企業茁壯成長。今年前7個月,浙江規模以上工業民營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0.3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出口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81.9%,拉動全省進出口增長6.1個百分點。
浙江省委統戰部有關負責人說:“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優化營商環境永遠在路上。”“民營經濟32條”(《浙江省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持續發力,“浙商在線”平臺精準助企了解政策、享受優惠,“攜手浙商行天下”、“海外工商社團走進浙里”等產業對接活動也正幫助企業應對貿易摩擦。浙江民營經濟這張“金名片”正在擦得更亮。(王夢瑤 辛劍晨)
(“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