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開幕式上,螞蟻集團CEO韓歆毅、小米集團手機部副總裁張雷、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等對大模型應用問題展開討論。螞蟻集團CEO韓歆毅分享了螞蟻在AI醫療健康領域的思考和實踐,他指出,專業能力是垂類模型的核心競爭力,通用模型短期難以替代,螞蟻將致力于解決數據、幻覺、倫理等核心問題,讓AI成為醫生的好助手。
談及螞蟻探索AI醫療健康領域的原因,韓歆毅強調了“剛需+中高頻”的雙重特性。他指出,醫療雖屬低頻行為,健康管理卻是高頻需求,兩者結合可為AI深度服務提供土壤。
而在面對“通用AI與專業AI哪個更適合醫療健康領域”時,韓歆毅明確表示,醫療健康的特殊性決定了專業AI的不可替代性,“AI醫療健康做到極致的話,用戶不會走,他們在這里能解決問題。”
韓歆毅進一步解釋,AI醫療的終極目標在于能像專業醫生一樣,提供個性化、精準且可信的建議,包括了解用戶身體狀況、合理推薦用藥、持續健康管理等。而要實現這一點,通用大模型在相當長時間內將難以替代垂類的專業大模型。“專業能力強本身就是一條護城河,用得越多,越了解用戶,這種深度認知恰恰是許多基礎通用大模型很難做到的。”
“AI會取代醫生嗎?”面對這一行業焦點問題,韓歆毅的答案清晰而堅定:“相當長的時間內,AI都無法替代醫生,更應該是醫生的助手。”
他表示,螞蟻致力于通過AI為醫生提供重要支持:幫助專科醫生拓展能力邊界,向“全科醫生”靠近;成立醫療健康實驗室,進行AI賦能MDT多學科會診等前沿探索。“AI醫療唯一的出路就是人機結合”,韓歆毅表示,“我們希望能讓名醫分身有術,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和疑難雜癥的治療上,同時讓大量的基層醫生有很好的助手。”
韓歆毅也坦言,AI醫療落地仍面臨三大核心難題:高質量數據、抑制幻覺和醫學倫理。
“高質量的數據是基礎,其投入遠超想象。”他透露,醫療數據的標注和訓練門檻極高,“可能一條數據的成本不是幾美元,而是上百美元甚至更貴,還需要副主任、主任醫師級別的醫學專家參與,才能保證訓練質量。”
抑制幻覺則是另一挑戰。韓歆毅指出關鍵在于“抑幻而不降能”——“難的不是單純抑制幻覺,而是在減少錯誤的同時,不降低模型的服務能力,這需要反復打磨平衡。”
最復雜的是醫療倫理。為此,螞蟻專門成立了醫療倫理顧問委員會,邀請醫療界頂級專家共同探索規范,“這個問題是以前沒有人碰到的,我們必須一起去摸索。”
盡管醫療健康已是一個十萬億級市場,韓歆毅卻表示,螞蟻在未來幾年內并不急于推進商業化,而是更聚焦于解決專業數據積累、抑制模型幻覺與醫學倫理建設等問題。他認為,只要服務足夠專業可信,用戶自然會留下。
據了解,螞蟻集團自2023年起加速探索AI醫療,并今年6月推出了AI健康管家AQ,目前全端服務用戶已突破1.4億,連接了全國超5000家醫院、近100萬真實醫生,并幫助超300個名醫打造AI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