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溫州9月11日電(傅飛揚)“我們把紫菜做成了小包裝,把羊棲菜做成了各種拌飯醬,把魚干放上了‘網’,希望魚嫂們能少一點風吹日曬,多一些銷售渠道……”11日,在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東岙村的“滿天星”電商共富工坊,“00后”創業青年陳舒雯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說。
2023年3月,在杭州從事短視頻行業的陳舒雯回到家鄉,拍攝洞頭的風景和美食,許多人通過她的鏡頭感受“海上花園”的人文情懷和發展變遷。隨后,她和團隊成員幫助當地村民變現流量,通過直播電商銷售漁農產品。
9月11日,陳舒雯在東岙村辦公。傅飛揚 攝“截至目前,我們的漁農產品銷售額達到500萬元,今年又和7個農戶簽訂了近40萬元的采購合同。”陳舒雯注意到,眼下,村莊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民宿、咖啡館等新業態不斷涌現,鄉村的土地上大有可為。
東岙村黨支部書記洪求偉介紹說,東岙村有1800多人,八成以上村民曾經以捕魚為生;現在他們吃上了“旅游飯”,成為年游客量近百萬人次的共富村,“每年6月至9月,村里的民宿都是一床難求,大家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9月11日,游客在東岙村的沙灘上游玩。傅飛揚 攝10日至11日,由浙江省縮小“三大差距”專班發起的“尋找‘縮差共富’縣域樣本”大型主題調研采訪活動在洞頭舉行,陳舒雯和東岙村的故事正是當地以“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縮小“三大差距”的生動縮影。
洞頭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區探索漁民有房做產業、漁家廚娘再就業、青年上島來創業等共富模式,讓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數據顯示,依托海島石厝發展民宿經濟,洞頭近三年激活閑置農房620余幢,累計形成床位7000余張,戶均年增收15萬;針對民宿代廚需求,該區成立“漁家廚娘共富工坊”,帶動1200余名婦女增收;當地出臺青年上島12條創業扶持舉措,撬動上千名上島青年變島上青年,孵化賽爾碼頭等青創項目30余個……
洞頭區海霞村是海霞精神的發源地,誕生了遠近聞名的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如今,在海霞精神賦能下,一條黨建聯建的紐帶,將原本單打獨斗的7個漁村組成“大海霞片區發展共同體”。
大海霞片區7個漁村過去的困境各有不同——擁有深厚紅色底蘊的海霞村吸引著一批批研學者,但村里缺少足夠的產業和空間把人留住;坐擁天然良港的大王殿村、東沙村,功能長期局限于傳統漁業;雙垅村則苦于產業單一,人氣不足……
2024年初,“七村連片·同心共富”黨建聯建項目應運而生,聯合黨委統領,七村黨支部書記輪值,部門、企業紛紛加盟,由此織成一張緊密的發展網絡。“同心共富”圈借力海霞村的“紅色流量”,將七村各自分散的自然資源、產業基礎、文化特色有機串聯起來,將原本只在海霞村短暫停留的人流,巧妙地分流、引導到整個片區。
縮差距、促共富的生動實踐,亦“落子”于海島百姓的平凡生活中。
走進位于洞頭區東沙村的東沙港衛生室,可測量血氧脈率、無創血糖、單導心電的智慧健康站引人注目,村里的老人步行即可抵達,數分鐘就能完成每日健康監測。
9月11日,東沙港衛生室里的智慧健康站。傅飛揚 攝當前,洞頭走出城鄉融合發展共富路,一體推進“強城”“興村”“融合”,讓城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以醫療領域為例,該區深入推進醫療山海協作和縣域醫共體建設,完善“離島急救”等就醫服務。
依托深水良港和風能資源,大力培育海上風電主導產業;融入金麗溫開放大通道,完善狀元岙港集疏運體系,開工甬莞高速洞頭支線,新啟用2個5萬噸級碼頭,開通近洋航線17條;建設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以大黃魚、紫菜、羊棲菜等產業為切口,推動產供銷并軌、漁文旅融合……
近年來,洞頭緊緊圍繞浙江省委“132”總體部署,把“碧海藍天也是金山銀山”理念融入縮小“三大差距”各方面。
2024年納入浙江省山區海島縣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后,該區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至1.49,農村居民收入居該省山區海島縣第二。放眼未來,當地仍將努力展現人海和諧、山海相融、以海強區的海上花園新景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