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河北蔚縣果莊子植樹基地的山風裹挾著初秋的微涼,而遠處蔚縣益海小學內,“益海嘉里蔚縣植樹造林10周年”研討會現場卻暖意涌動、人聲鼎沸。蔚縣縣委書記劉瑞格,益海嘉里集團黨委副書記、資深總監涂長明,與近200名常年堅守的植樹志愿者齊聚一堂,共同回溯十年植綠征程的點點滴滴,共商未來護綠發展的宏偉藍圖。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名單中,羽毛球奧運冠軍張寧、世界五星級女拳王蔡宗菊的名字赫然在列。
十年植綠攻堅:荒坡披綠裝生態煥新顏
“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未來蔚縣將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蔚縣樣板,為縣域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劉瑞格在致辭中如是說。他提到的這場持續十余年的義務植樹行動,正是益海嘉里和蔚縣結緣的起點。
蔚縣縣委書記劉瑞格致辭地處張家口市南部的蔚縣,曾因山坡、荒灘植被稀疏,飽受水土流失之困,生態環境脆弱。“蔚縣植樹的緣起,其實是酒桌上的一句玩笑——‘蔚縣這么多荒地,要不要來試試植樹?’‘好啊!’沒想到這一干,就是10年。”作為蔚縣植樹造林的發起者與領路人,涂長明每當回憶起當初的場景,語氣總是帶著幾分云淡風輕。2013年,他首次組織植樹活動,參與者多為集團員工和義工。涂長明清楚地記得,一到植樹現場,大家四散開來,忙于拍照,植樹的事情忘到了腦后。更讓他為難的是,大部分人不會使用鐵鍬,不會挖坑,更不懂得如何植樹。費了很大的勁,終于把大家集合起來,對相關活動和注意事項一一講解,大家才安靜下來,意識到蔚縣植樹是動真格了。在植樹回北京的大車上,有人抱怨太累,太艱苦,住的條件太差,那些抱著玩一玩,拍拍照的心態來植樹的人,更是失望!
為了保證植樹的質量和效果,每場植樹涂長明都要親自組織。他每場必精心策劃,對植樹隊伍分組、編隊,進行男女、老少、強弱搭配,保證實力相當、任務完成。隨著多次活動中積累的經驗日益豐富,活動籌劃愈發周密有序,引發越來越多集團內外、各界熱心人士的廣泛關注,他們主動請纓,投身加入。
涂長明現場講解植樹要領十余年間,益海嘉里集團員工、親友、政府工作人員、學會協會代表、媒體人、行業伙伴等社會各界力量踴躍參與,累計5000余人次投身植樹行動。益海嘉里蔚縣義務植樹基地也成為中國糧油學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等多家在京單位的黨員教育基地與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公益植樹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剛開始大家都沒什么經驗,第一年樹苗成活率還不到30%;而且翠屏山的土壤格外堅硬,單是挖樹坑就耗盡氣力,全靠咬牙堅持。”全程參與十余年植樹的志愿者張麗,在分享中回憶起初到蔚縣翠屏山的場景,依舊歷歷在目。曾任果莊子學校校長的李林,10年間工作崗位幾經變動,但對植樹事業的堅守從未動搖。“這10年,我親眼見證益海嘉里金龍魚和各界愛心人士為蔚縣辦的每一件實事。”他在分享時難掩動容,正是這份熱心公益、傾力助學的赤誠,給予了他堅持參與的決心與動力。
經過7年的不懈耕耘,翠屏山下已是郁郁蔥蔥、生機盎然。2020年,益海嘉里金龍魚又在果莊子開辟了第二塊植樹基地。針對果莊子風大雨少的實際情況,涂長明安排專業人士,對整個植樹地塊做了規劃,給所有地塊鋪設了水管道,保證樹苗的成活率。年復一年,公益植樹十余年來從未間斷。疫情期間出行不便,涂長明就只身前往,組織當地農民植樹,犧牲了無數個節假日和休息時間。
10年來,兩大植樹基地累計種下油松、杏樹、沙棘等苗木16萬余棵,成功讓5000多畝荒坡披上“綠裝”,構筑起堅實的生態屏障。經測算,這片生態林每年可吸收約3680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了堅實力量。研討會現場播放的對比圖中,10年前裸露的黃土坡與如今郁郁蔥蔥的林海形成鮮明反差,涂長明顯得格外驕傲:“大家看,這就是我們10年間共同創造的奇跡!”
翠屏山植樹前后對比面對這份來之不易的成果,涂長明覺得,最大收獲是觀念意識的轉變,把植樹當作興趣和公益來做。他認為,只有讓大家真正轉變觀念,把植樹當成自己的事,綠色行動才能行穩致遠。基于這一理念,結合翠屏山的綠化經驗,益海嘉里金龍魚與蔚縣政府創新推出“統一組織、劃片承包、種植管理”的造林模式——參與者可承包專屬地塊,并獲得政府頒發的林權證。這一舉措讓參與者對這片土地多了一份歸屬感與榮譽感。研討會現場舉行了第二批林權證頒發儀式,羽毛球奧運冠軍張寧、世界五星級拳王蔡宗菊也在其中,開心地接過了這份特殊的“獎杯”。截至目前,已有150多位愛心人士獲此綠色公益殊榮。
第二批林權證的頒發儀式(右三為蔡宗菊)為推動植樹事業永續發展,研討會現場還正式成立“植樹造林管理委員會”,并制訂宣布《管理章程》,標志著益海嘉里金龍魚的公益植樹事業邁入規范化、長效化發展的新階段。
多元賦能振興:產業強根基民生增福祉
在堅守植綠護綠的同時,十余年間,益海嘉里金龍魚還積極投身蔚縣產業幫扶、教育支持、撫孤助殘等多個領域,探索出一條“產業幫扶+公益慈善”雙輪驅動的鄉村振興特色路徑。
研討會上,涂長明在深情感謝所有植樹志愿者后特別提到:“除此之外,我最想感謝的人,是益海嘉里金龍魚的董事長郭孔豐。沒有老板的支持,不可能有持續十多年的義務植樹、和這些舉集團之力的慈善公益和產業幫扶活動。”
蔚縣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氣候條件,成為雜糧作物的優質產區,蔚縣小米更是久負盛名。然而,受限于產量偏低、交通不便、銷售渠道狹窄等瓶頸,當地小米產業始終難以形成規模,農戶增收困難,部分家庭因貧困甚至導致孩子失學。最初幾年,涂長明依靠個人影響力,組織同事、親友幫助當地農民銷售小米,改善農民收入;同時發起一對一助學行動,帶領集團高管和社會愛心人士結對幫扶學生。一對一助學項目和植樹一樣,堅持了10年。有30多個貧困家庭的鄉村孩子獲得資助,截止目前已經有12個孩子順利完成學業,他們有的考入了大學,有的已走上工作崗位。
2017年3月,在涂長明的陪同下,郭孔豐走進蔚縣考察,走訪了果莊子完全小學與貧困家庭,并與當地政府座談交流。此次考察后,他推動將原本自發的助學行動升級為系統的產業扶貧模式。2018年,益海嘉里金龍魚投資6000多萬元在蔚縣建成一座現代化萬噸級小米雜糧加工廠,以此為起點,全面開啟在蔚縣的產業扶貧與公益慈善事業。
依托集團完善的市場渠道與強大的品牌優勢,益海嘉里金龍魚創新打造“訂單種植、全鏈整合、品牌賦能、盈利反哺”的產業精準脫貧模式。截至2024年底,蔚縣工廠已累計加工谷子2.9萬噸、雜糧1.3萬噸,實現利潤1390多萬元。前端通過訂單種植實現溢價收購,直接帶動農民增收;后端則將小米加工廠的全部利潤反哺當地,專項用于鄉村振興事業,形成“產業興農、利潤惠農”的良性循環。
教育幫扶方面,2018年,益海嘉里金龍魚與蔚縣政府合作,捐資3600多萬元建成蔚縣益海小學,學校可容納2000名學生,從設施配套到師資力量,均處于蔚縣乃至張家口市的領先水平。2019年,郭孔豐通過金龍魚基金會個人捐資600萬元,在蔚縣成立益海助學中心,為當地孤兒提供家庭式照料。目前,已有100名孩子先后入住助學中心,在這里享受到“保護、養育、教育”一體化的關懷,真切感受到“有愛、有家、有未來”的溫暖。
蔚縣益海助學中心益海嘉里金龍魚在蔚縣的實踐探索與模式創新,贏得了各級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先后榮獲原國務院扶貧辦、民政部等部委授予的“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中華慈善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等多項重量級榮譽。
從荒漠到綠洲的生態蛻變,從單向扶貧到多元賦能的發展升級,益海嘉里金龍魚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為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樹立了鮮活典范。未來,這份“植綠又植富”的寶貴經驗,必將帶動更多社會力量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助力更多像蔚縣這樣的鄉村,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中找到專屬的振興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