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金融總量增速保持高位運轉。
中國央行12日公布數據顯示,8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8.8%,仍保持較高增速,體現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撐有力;廣義貨幣(M2)余額331.9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8.8%,與上月持平;財政政策發力增多、社融和貸款均保持合理增長,對M2增速起到一定支撐作用。
這一組最新數據傳遞了哪些信號?
一是彰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8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和M2同比增速仍保持較高水平,與經濟增長和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并略高一些,體現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
業內專家指出,近年來實體經濟融資渠道越來越多樣化,企業債券、政府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等直接融資占比穩步提升,觀察金融總量情況不宜只看信貸單一渠道。
同時,單月數據容易受到經濟運行的季節性規律、個人與企業資金需求規律、商業銀行應對考核節點的自發調節等因素的影響,分析金融總量時也不宜對單一渠道的單月變化過度關注。
二是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仍強。行業景氣恢復、出口延續韌性、暑期消費旺季、房地產支持政策等因素為8月信貸增長提供了支撐。
中新社記者了解到,部分企業的貸款增長受益于生產景氣度出現回升。東部省份某銀行分行客戶經理表示,制造業貸款儲備及投放明顯好于上年,該行今年1至8月新增制造業貸款占新增對公貸款比重為53%,較2024年全年大幅提升33個百分點,尤其是以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景氣度較高,企業新增融資需求較多,對信貸增長形成了有力的支撐。
也有市場人士分析,近期紡織服裝、專用設備、計算機通信等行業景氣度處于較高區間,相應的投融資需求相對旺盛,帶動信貸增長。
個人貸款增長也有提振。分析人士指出,8月是傳統暑期消費旺季,個人消費需求的內生增長疊加“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政策的外生推動,消費需求得到進一步釋放,貸款需求也有上升。
此外,8月以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還相繼出臺一攬子房地產調控政策,包括放松非核心區域限購要求、調整個人住房信貸政策等,更好滿足剛性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三是貨幣政策未來重點聚焦優化結構。當前,中國經濟增長轉向中高速、結構轉型加快,居民杠桿率較高,銀行資產質量承壓,信貸需求放緩。
業內專家表示,中國金融總量已經很大,在保持總量合理增長的同時,更需要優化結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已實現對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的全覆蓋。
數據顯示,8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69.10萬億元,同比增長6.8%。結構上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5.20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4.87萬億元,同比增長8.6%,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未來,結構引導重點還在于發揮市場高效配置資源的優勢,激發金融機構內生動力。”業內人士稱,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可以繼續發揮牽引帶動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勵引導,增強金融機構支持重點領域的能力和意愿。同時也要發揮好貨幣信貸政策與財政貼息、風險補償等措施的協同效應,不斷增強金融支持重點領域的實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