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4日電(記者 張乃月)初秋的北京,陽光穿越鋼鐵高爐灑入首鋼園,光影之間,一場關于未來生活的體驗正在展開。
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人潮涌動,VR眼鏡試戴區排起長隊,文創展臺人氣火爆。外骨骼設備吸引不少觀眾,機器人幾乎出現在每個展館。園區街道上,還能遇見運送貨物的機器狗,引來路人圍觀拍照。
9月10日,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首鋼園開幕。圖為觀眾參觀機器狗群舞表演。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服貿會開幕首日,就吸引了超10萬人次前來參觀。這些場景,拼接起一幅中國服務貿易的生動畫面。
在抽象的數據里,這場“生活方式的展演”正邁過一個關鍵門檻——2024年,中國服務貿易規模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其中,服務出口實現兩位數增長,發展勢頭強勁。
中國正向世界提供一種更具文化識別度、技術穿透力和產業聯動性的“新中式”服務。
其中,文化出海是最具辨識度的一環。
在服貿會的文創展區,潮玩展臺聚集大量人氣,國內知名游戲廠商告訴三里河,其產品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網文、網劇、網游為代表的文化“新三樣”出海,覆蓋數以億計的海外用戶圈層。《黑神話:悟空》等國產3A大作獲得海外關注,中國短劇出海平臺去年總收入達65.2億元人民幣,在好萊塢陷入減產裁員泥潭之際,為不少海外從業者提供了新的生機。
全球服務貿易聯盟專家邢厚媛向三里河表示,“新三樣”的成功出海,既得益于與時俱進的新穎形式,也離不開文化的吸引力和政策支持。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文化服務貿易前景廣闊。
如果說文化產品提供了識別度,那么AI、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則提供了“可復制性”。
在“金融服務”展館,觀眾可以與機器人交談了解銀行業務,還可以在AI數字客戶經理的引導下獲取金融信息。
人工智能、云計算不僅是服務貿易本身的內容,也通過“人工智能+”模式深度賦能其他服務領域。
邢厚媛指出,人工智能將催生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服務手段,在推動服務出口上頗具潛力。
與此同時,傳統服務貿易也煥發新活力。
今年前7個月,中國旅行服務出口增長62.9%。高鐵、移動支付、賽博城市等更多新內容正加入外國游客的體驗清單。裸眼3D呈現的非遺技藝、數字沉浸式城市漫游、基于AI推薦的定制化路線,正在改寫“到中國旅游”的定義。
這種變化,也帶動了旅游平臺、跨境支付、數據服務等相關環節的同步成長。
更深層的轉變,則在于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探索更廣泛的國際合作。
服貿會期間,北京在全球范圍內率先試行世貿組織《電子商務協定》,旨在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完善數據治理體系、加強數字貿易國際合作等,并推動成果落地。這不僅是政策上的開放,也是規則上的接軌。
而中國企業也在將職業教育經驗、標準體系等“軟服務”帶向海外。中企的特色職業教育項目已在坦桑尼亞、柬埔寨等國家落地,為當地提供從課程設置到教學標準評估的完整方案,背后是中國服務從“承接型”走向“輸出型”的路徑演進。
世貿組織統計顯示,過去十年間,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年均增長約為貨物出口增速的兩倍,拉動作用日益凸顯。
如今,在這條賽道上,中國正在提供數字化、智能化、知識密集的“新中式”服務。
中國服務貿易跨過萬億門檻,是一個節點,更是一次起跑。從文化輸出、數字服務,到規則試點、制度共建,都預示著中國不再只是商品的制造者,也正成為經驗與內容的提供者。
服務從來不止于“交易”。
它連接的是知識與信任,推動的是規則與秩序,改變的是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而“新中式”服務,正在寫下一種新的發展可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