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7日電(記者 陳康亮)中國基金業又有明星公募基金經理離職。7日,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旗下易方達安心回饋等多只基金的基金經理林森離任,并且不再轉任該公司其他工作崗位。
林森是易方達的明星基金經理。根據金融數據服務商萬得資訊(Wind)的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林森的基金管理規模逾600億元(人民幣,下同),并且在2021年其管理規模一度達到1000億元。
作為業內“頂流”基金經理,林森的去向引發關注。值得注意的是,林森并不是近期唯一從公募基金出走的明星基金經理。今年以來,包括中歐基金的周應波、興證全球的董承非、寶盈基金的肖肖、華安基金的崔瑩等先后離職。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選擇投奔私募基金。
比如,周應波選擇創立上海運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開啟其職業生涯的下一站;董承非選擇加盟私募基金睿郡資產;肖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透露,其職業下一站同樣是私募基金。
關于公募基金經理“奔私”的動機,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7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一直存在人才“爭奪戰”。相對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可能在薪酬、管理體制上對基金經理有更多吸引力。
華寶證券分析師奕麗萍亦持類似意見。奕麗萍指出,私募基金公司對于基金經理而言是個全新且充滿想象空間的平臺,減少了原有體制內不必要的投資干預,可以重塑更具特質的投研流程和運營流程,圍繞基金經理擅長的領域針對性構建產品線。如果發展后期基金經理有意聯合其他團隊完善投資領域,往往也能比較便捷地實現。
但董登新提醒,不能簡單將上述現象解讀為基金業存在“奔私潮”?!笆聦嵣?,公募與私募之間存在人才雙向流動,有些基金經理選擇‘從公到私’,也有基金經理選擇‘從私到公’,這其中涉及薪酬待遇、投資風格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倍切抡f。
確實并非所有的公募基金經理能適應私募的風格。比如,富國基金的基金經理于洋,他在離開私募基金欽沐資產之后,又選擇回歸老東家富國基金。對此,他曾表示,剛“奔私”者多延續公募習慣,高倉位運作,選股而不選時,風控能力較差,自己不太能適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