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海絲”助力 福州加快打造海洋強市
中新網福州5月18日電 (記者 龍敏)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員大會暨“智慧海洋”主題論壇5月17日以“線上+線下”形式在福州召開,審議通過了《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章程》(修訂版),宣布了新一屆委員會主席團和秘書長人員。其中,福州市市長吳賢德擔任新一屆委員會主席。
吳賢德指出,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成立五年來,高質量參與共建海上絲綢之路,既為會員城市和組織架起了合作橋梁,也為福州經略海洋、擴大開放提供了新的載體。福州市將充分發揮“海絲”核心區戰略支點城市等優勢,著力打造海洋強市。
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福州,伴海而生,因海而興,拓海而榮,是一座參與締造“海上絲綢之路”光榮與夢想的港口城市。上世紀90年代,作為中國首批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福州市提出建設“海上福州”的構想,率先發出“向海進軍”的宣言。今年1月出臺的《福州市“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提出,打響海上福州國際品牌,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戴永務教授認為,以“海絲”核心區建設為牽引,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將進一步推動福州爭創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海洋中心城市。
以港口連接四海,是福州打造海洋強市的優勢所在。在福州港江陰港區,每天約6000個集裝箱往來集散,糧食、木材、化纖材料等從這里輸入福州,鞋類、工藝品、瓷磚、風電裝備等產品也從這里運往世界各地。碼頭后方,“絲路海港城”加快崛起。今年,福州將加快建設江陰港區6號到9號泊位、羅源灣港區6號到7號泊位、羅源牛坑灣圍墾等項目。
得益于港口的優勢,風電裝備等綠色能源合作正成為“海絲”沿線經貿交流的新熱點。今年4月24日,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企業——中國水電四局(福清)裝備工程有限公司承制的坦桑尼亞朱利葉斯·尼雷爾水電站進水口攔污柵項目順利發貨。
長江三峽集團福建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雷增卷介紹,產業園將打造成研發能力強、技術水平領先、產業聚集程度高、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立足福建、面向沿海、輻射全球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截至目前,已引進金風科技、東方風電等5家企業,形成風機、電機、葉片、鋼結構件等完整的產業鏈;產品不僅廣泛應用于中國海上風電開發,還遠銷埃塞俄比亞、土耳其等“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成為“絲路海運”建設的重要商品。今年,將有更多產品銷往斯里蘭卡、玻利維亞、越南、坦桑尼亞等。
面對新冠肺炎的不利影響,在經貿交流持續走深走實的同時,福州還積極推動“海絲”人文交流。去年11月,第七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游節在福州舉辦,現場發布了《海上絲綢之路文旅產業大數據報告》。
如何加快打造海洋強市?吳賢德建議,深化“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合作,促進互利共贏,充分發揮各方優勢,積極推動各施所長、各盡所能,進一步加強國際產業合作。拓展平臺功能,增強服務能力,積極推動21世紀海上合作中心建設,將其打造成為海洋合作智庫、海洋產業對接平臺、海洋信息共享節點、海洋人才培養基地、海洋國際交流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