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5月20日電 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20日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據海關統計,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5年增長近10倍,去年規模達到1.92萬億,增長18.6%。跨境電商大幅降低國際貿易專業化門檻,使一大批不會做、做不起、不能做的小微主體成為新型貿易的經營者。
盛秋平表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發生了重大變革,跨境電商從無到有快速發展。跨境電商突破了時空限制,減少了貿易的中間環節,解決了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為更多國家、更多中小企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體現了貿易的包容性、普惠性發展。
盛秋平說,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了消費行為的改變,各國消費者網購需求激增,跨境電商發展勢頭強勁。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商持續快速增長,從2015年至今,國務院先后六批批準設立了132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已覆蓋全國30個省區市。2018年,我國創新出臺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政策,并逐步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31個省區市。
盛秋平介紹,商務部會同各部門和各地方,向全國復制推廣了近70項成熟經驗和創新做法,我們還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世貿組織、G20、APEC、國際海關組織等多邊場合提出中國方案,并與23個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本土跨境電商平臺。中國本土企業依托制造業和市場優勢,迅速發展,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涌現出了一批全球領先的跨境電商平臺。
盛秋平表示,目前,在跨境電商綜試區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備案的企業已經超過3萬家。同時,跨境電商企業通過打造要素集聚、反應快速的柔性供應鏈,更好滿足了海外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
盛秋平提到,中國的跨境電商不光賣全球,也買全球,在豐富國內市場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為全球貿易投資注入了新動能。近年來,多國駐華大使直播帶貨,積極推廣本國產品,如巴基斯坦的粉鹽,保加利亞的玫瑰水等特色商品成為了網紅,廣受消費者的歡迎,不少優質品牌借助電商進入中國市場以后落地生根,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最后,盛秋平表示,我們希望各國企業加強交流互鑒,為跨境電商行業健康發展、全球經濟疫后復蘇作出貢獻,也希望各國政府和商業組織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更好地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指導和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