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漯河7月18日電 (記者 韓章云)在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南街村鮮濕面廠生產車間,在機器傳動下,面片變面條,經高溫蒸煮、乳酸保鮮、殺菌及7天的避光儲存,一盒鮮濕面才能進入下一步生產步驟。如此繁多的流程,就是為產品出廠前再把一道食品安全關。
近日,“2022年食品安全‘五進’(進社區、進鄉村、進校園、進企業、進商超)集中采訪活動”走進“中國食品名城”漯河,記者深入了解這座食品名城如何為食品安全筑牢防線、戴上“緊箍咒”?
食品產業是漯河市的主導產業,其規模、質量及配套水平全國領先,總規模達2000億元,占全省1/6,全國的1/60,是河南省萬億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這里,年產銷肉制品680萬噸,日產休閑面制品3500噸,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鮮肉單品產量等均居全國第一。
河南省臨潁縣城關街道北街村懸掛的食品安全宣傳條幅。 韓章云 攝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下至鄉村食品安全工作站,上至政府食安辦,均有食品安全防線舉措。漯河市政府食安辦主任、漯河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張煒表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對于漯河市食品產業發展、建設現代化食品名城意義重大。
在漯河臨潁縣北街村,食品安全工作站就坐落在村頭的小院里,作為基層食品安全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經常會有村民來小院咨詢食品安全問題。“我買的是不是電視上說的問題牛奶?”“這個調料啥時候到期?”“‘紅白事’集體用餐咋保證食品安全?”
村里的食品安全工作站規模雖小,但管的事可不小。摸排轄區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底數及信息、排查食品安全隱患、開展農村集體聚餐報備管理、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知識工作……像這樣的小站,遍布漯河廣大農村。
河南省臨潁縣城關街道北街村村民在村里的食品安全工作站了解食品安全知識。 韓章云 攝漯河市臨潁縣南街村,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聞名全國,改革開放以來,村里成立了河南省南街村(集團)有限公司,擁有26家企業,年產值突破23億元,其中多數為食品企業。
如今,南街村鮮拌面是一款備受市場歡迎的速食面,在南街村鮮拌面生產車間,整潔的廠區內全自動化機器有條不紊地工作,工人只需在一旁查看、調整。
據南街村鮮拌面車間主任張亞威介紹,該款鮮拌面采用非油炸蒸煮工藝,乳酸保鮮技術能夠讓面餅在常溫下保存6個月。“鮮拌面對衛生要求極高,我們必須保證生產車間足夠干凈衛生,經過乳酸處理的面餅,還需要避光保存7天,進行質量監測,合格后才能進入下一步調味、包裝、出庫、銷售。”
“我們對食品安全要求很嚴格。”河南省南街村(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首席質量官王保杰介紹,對不合格的原輔材料、添加劑、包裝物堅決不使用;不符合生產許可要求的環境、設備、工藝堅決不生產;不合格的產品堅決不出廠,對食品安全問題零容忍。
河南漯河市區的商超里懸掛的食品安全公益廣告。 韓章云 攝南街村僅僅是漯河的一個縮影。作為食品名城,漯河市每年都重拳打擊假冒偽劣食品,通過公開展示、集中銷毀的方式震懾制假售假者,同時運用展板、宣傳欄等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多維度答疑解惑,多角度破除食品安全謠言,提高市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
此外,漯河在全市651所學校設置“學校首席食品安全官”,村級食品安全協管員配備率100%,探索政府、銀行、保險公司、企業“四位一體”的食責險運作模式,累計為127家食品企業和學校食堂提供食品安全風險保障1.4億元。
一系列的安全防線擦亮了漯河食品名城的金字名牌。2021年12月,國務院食安辦推薦漯河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下一步,我們將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主線,推進食品安全‘五進’現場工作全覆蓋,讓廣大群眾共享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張煒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