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技術向善守護用戶權益
近日,某短視頻平臺出現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偽造全紅嬋、孫穎莎、王楚欽等奧運冠軍的聲音推銷土雞蛋的現象,引發公眾對技術倫理失范的討論。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蓬勃發展,為數字經濟注入強勁動力,在提升社會效率、優化用戶體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技術是把“雙刃劍”,技術創新惠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伴生著諸多不可忽視的風險。
從人工智能生成的虛假信息、肖像權侵犯,到大數據技術面臨的隱私泄露、數字鴻溝、算法歧視,一系列由技術濫用帶來的技術倫理困境,凸顯出在數字時代守住技術倫理底線、保障用戶權益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面對技術濫用,應為技術創新確立清晰的倫理框架與制度約束,有效化解風險。
前端研發是技術創新的源頭,也是倫理保障的第一道防線。研發團隊在追求技術創新與市場效益的同時,應高度重視新技術、新事物可能帶來的社會風險,不能以“價值中立”回避責任。應主動將倫理標尺置于設計研發之初,將責任意識嵌入技術創新基因,通過“倫理先行”構筑防范技術體系,才能讓技術創新始終圍繞用戶需求、貼合社會價值。
新興技術功能越是強大,被黑灰產濫用的風險越高。整治打擊網絡黑灰產是后端治理的重點,需要社會各界形成協同共治合力。其中,平臺企業應更好承擔主體責任,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識別精度與處置效率;同時,暢通用戶舉報渠道,建立快速響應機制,確保侵權行為得到及時處理。
守住技術倫理底線,不僅是新興技術持續發展的前提,更是數字時代服務億萬用戶的基石。從前端的風險防控,到后端的協同治理,只有讓技術創新與倫理建設實現平衡發展,每一次技術進步才能駛向更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