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藏桂鄉的瓜蔞種植基地里,一排排瓜蔞架整齊排列。工人們在田間穿梭,忙著澆水、施肥、清除雜草,昔日的荒涼戈壁,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
皮山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人均土地占有面積少,沙化嚴重,產業結構單一,群眾增收渠道有限。近年來,皮山縣精準聚焦民生需求,探索走出了一條“產業興縣”的新路子。依托安徽援疆項目,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瓜蔞產業,推動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
一排排瓜蔞架整齊排列。人民網記者 焦磊攝
據介紹,瓜蔞是一種南方常見的多年生攀緣草本植物,果實、果皮、果仁、根莖皆為上好的中藥材,瓜蔞籽還可直接食用,藥食兩用價值突出。更重要的是,它根系發達,適宜在沙質土壤生長,不僅能固沙改土,還能帶動群眾增收。皮山縣抓住這一特點,把瓜蔞產業作為突破口,打開了沙漠農業的新局面。
2016年以來,皮山縣整合零散土地4.72萬畝,引進新疆徽岳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地發展,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規模化種植瓜蔞4.6萬畝,年產值突破5億元,就地吸納2500余人穩定就業。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還規劃建設瓜蔞深加工、釀酒、中藥飲片等工廠,未來將形成10萬畝產業集群,預計帶動1.1萬人就業,年產值不低于20億元。
在瓜蔞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當地群眾也找到了改變命運的新舞臺。“現在一個月賺3500元,給家里買上了小汽車,三個孩子上學、置辦家電家具、買新衣服化妝品……”當地村民帕提古麗·圖如普笑著說。
從最初群眾自發捐出核桃木搭瓜蔞架,到如今越來越多人成為技術骨干,瓜蔞產業實現了企業與群眾的“雙向奔赴”,不僅帶來了就業和收入,更提升了技能與信心。
瓜蔞產業的意義還不止于經濟收益。林業部門工作人員介紹:“種植三年的瓜蔞田,沙塵暴明顯減少,周邊小麥、玉米畝產反而提高了。”瓜蔞覆蓋藤蔓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增加,沙漠戈壁逐漸變綠,形成了“治沙、富民、興產、促治”的四位一體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雙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皮山縣的萬畝沙漠戈壁上,瓜蔞一頭連著群眾的幸福生活,一頭連著生態的永續發展。安徽援疆干部、皮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新宇表示,隨著10萬畝產業基地的建成,皮山縣將被打造為全國藥用、食用瓜蔞的重要產區。
今天的皮山縣,瓜蔞藤蔓正把一片片黃沙覆蓋成綠洲,也把群眾的日子點綴得紅火起來。在廣袤的南疆大地上,一片片瓜蔞架正承載著治沙富民的希望,也正見證著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