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王震)國新辦12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成效。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會上表示,去年四季度,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財政部推出了一攬子化債舉措。總的來看,各項措施如期落地并持續顯效,我國政府負債率處于合理區間,風險安全可控。
藍佛安介紹,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萬億元專項債務限額,已累計發行4萬億元。各地置換以后,債務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個百分點,可節約利息支出超過4500億元。今年以來,全國已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78萬億元,其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支持地方用于化債。
這一系列舉措,疊加前期采取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逐步收斂。截至2024年末,我國政府全口徑債務總額為92.6萬億元,包括國債34.6萬億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7.5萬億元、地方政府隱性債務10.5萬億元,政府負債率為68.7%。根據IMF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G20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18.2%,G7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23.2%。同時,我們的政府債務對應著大量優質資產。
藍佛安指出,化債是手段,發展是目的。財政部堅持化債和發展兩條腿走路,有效推動經濟發展和債務管理良性循環。一是增強了地方發展動能。化債打通了資金鏈條,地方騰挪出更多的資金資源、時間精力和政策空間,用于解決經濟發展的堵點、痛點和難點。二是推動了融資平臺加快退出。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資平臺實現退出,意味著60%以上的融資平臺隱性債務已經清零,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加快推進。三是改善了金融環境。金融機構資產質量得到改善,風險顯著降低,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意愿和能力明顯增強。
“十五五”期間,財政部將繼續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加快建立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為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在存量上做減法。繼續落實好一攬子化債舉措,提前下達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靠前使用化債額度,多措并舉化解存量隱性債務。
第二,在管理上做加法。嚴格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確保用得好、還得起、可持續。強化專項債“借用管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進隱性債、法定債“雙軌”合并管理,建立統一的長效監管制度。依法加大債務信息公開力度,提升管理透明度。
第三,在效益上做乘法。科學安排債券規模、結構,合理把握發行時機、節奏,保障重大項目、重點領域資金需求,提升債券資金使用績效,更好發揮政府債券的帶動放大效應。
第四,在風險上做除法。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從事后“救火補漏”擴展到事前“防患于未然”。健全專項債券償債備付金管理機制,防范兌付風險。保持“零容忍”高壓監管態勢,層層傳導壓力,嚴格落實舉債終身問責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