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31日電(記者 周銳)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31日在京表示,中國農產品市場目前之所以存在“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不合理現象,究其原因是農產品產地預冷設施和冷鏈運輸體系不完善,導致農產品售賣周期過短,在流通過程中損耗嚴重。
秦玉鳴是在冷鏈委組織的“百家媒體看冷鏈”活動上說這番話的。此次活動旨在讓各方關注“冷鏈物流與食品安全”的重要關系,讓各方關注冷鏈建設的重要意義,從而推動中國冷鏈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崔忠付在活動上指出,目前各方談到食品安全主要關注生產環節的源頭安全和零售與餐飲端口的終端安全,物流安全一直被忽視。
崔忠付介紹說,物流安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運輸和配送環節,關注車輛是否能夠在合格的衛生和溫度環境下運輸配送;其二是倉儲環節,關注食品運到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后,食品的接收和存儲是否在合格的條件下完成,是否有信息化的追溯手段進行把關。
崔忠付坦言,中國當前與發達國家在冷鏈方面存在著差距。一是中國冷鏈基礎設備設施落后,而且功能失衡;二是冷鏈標準缺乏監管,企業執行力度差;三是冷鏈理念薄弱,食品安全意識不強。
他呼吁各方通過不同的視角和渠道,傳播冷鏈的重要價值和理念,讓更多的人了解冷鏈、重視冷鏈。
據介紹,今年9月18日,冷鏈委將在牡丹江市舉辦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峰會,希望通過這項活動搭建農產品冷鏈貿易、信息平臺,揭示農產品冷鏈發展新趨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