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州微調小學入學地段,讓不少買了學位房的業主擔心學位泡湯。繼前段時間爆出天河某小區業主因小學招生地段調整,幾百萬元買的學位房讀不了名校的事件后,越秀又出臺新政:首次對30平方米以下的小面積房產作出限制,如果業主于4月15日后購房,而且這套房子不是唯一房產,業主的孩子將被統籌入學。
擠破了頭讀名校,這是人之常情,老城區那些二三十年樓齡的舊房子,之所以能賣得比許多新房還貴,也就是因為學位值錢。學位房貴得離譜,但買學位房的業主希望子女享受更好教育的心態,卻是可以理解的?;舜髢r錢買的學位不見了,任誰也不會覺得舒心。
不過,對于教育部門來說,學位地段怎么分配,為什么就不能更透明一些呢?學位招生地段年年都在變,就不能有一個長遠規劃呢?有些小區今年算名校的學位,明年又被劃出去,這其中的依據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該給大家解釋清楚?
入學制度看起來與買房子沒有什么關系,但實際上卻如同掌握著房價的生殺大權。就如同方圓地產首席分析師鄧浩志所說,學位所屬地段改變必須是公開、公正的,教育部門不能黑箱操作!表面上教育和地產無關,但實際是學位直接影響一套房,名校學位的有無直接讓房價波動三五十萬元。由于利益巨大,掌權部門極容易出現不公正甚至權力尋租行為,最終影響一個片區不動產價格。
在越來越多學校取消贊助費的大背景下,學位房的價值日漸凸顯,而學位房的地段如果時常變化,無疑又將引發更多的矛盾。學位房“不翼而飛”的責任,不能讓家長來承擔,而是應追責教育部門在劃分招生地段上的“兒戲”。有句話叫“勿謂言之不預也”,如果你提前明明白白把未來的學位調整規劃說清楚,又何來這么多眼淚和口水呢?記者胡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