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一些立體車庫率先出現在一些新建小區,當時“高大上”的事物,如今卻成了小區的累贅。北京晨報記者走訪了市內多個有立體車庫小區,發現年久失修的車庫不僅停不了車,還因占地讓小區停車的地方少了,一些業主有拆了車庫的建議。成了擺設的立體車庫該不該拆,拆了之后又該何去何從?
記者調查
銹跡斑斑 車庫變成晾衣架
北京晨報記者在朝陽區望京西園四區內看到,兩層立體車庫僅一層停了幾輛車,需要手動操作才能升降的二層車庫已嚴重銹蝕,有的車庫甚至連一層也空著,四周的鐵絲網上晾曬著居民的被單和衣褲。甚至有居民不知這就是當年建成時“高大上”的立體車庫。
據一位在小區居住了十余年的居民介紹,車庫修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剛開始還有人用,后來就沒有人再用第二層”。小區居民郭先生稱,住戶們停車需求越來越大,“下班晚就得開車繞著小區找空位。如果這個立體車庫能利用起來多少能減輕點壓力”。在小區里一共有六個立體車庫,二層都已閑置,有的甚至連一層都沒有停車。
望京西園四區物業工作人員解釋稱,車庫二層損壞無法使用,但車庫非物業所有,而是屬于開發商,“不是物業財產,也沒有這筆資金,維修和拆除都難”。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大興區宏大南園小區,小區內有兩個鋼制立體車庫,每層高約兩米,第一層近二十個車位內整齊地直停著車輛,其中部分車輛蒙上厚厚的灰塵,而第二層則被吊起,懸在空中無車停放,鋼材連接處已銹跡斑斑(如圖)。
小區內車輛多停在道路兩側,有的車輛還停在了路口,留下一個勉強可供人通行的空隙。“倒像是個爛尾樓的鋼架子了,外面來的人哪知道這是車庫?”居民韓先生說,“這個立體車庫壞了幾年,現在也就是個雨篷子的作用。”
棄用原因
缺少維護 停車入位不方便
郭先生表示,在小區立體車庫剛建成的時候大家是很樂意使用的,“后來在新聞里看到類似的車庫發生故障,要么是上面的車掉下來砸了下面的車,要么是鉸鏈壞了停上面的車放不下,就不太敢用了”。
記者在望京西園四區看到,車輛要開進此車庫需要兩側輪胎分別駛入兩條只比輪胎稍寬一點的鋼架內。宏大南園的情況略有不同,一整塊鋼板取代了兩條鋼架成為車位,但仍比較狹窄,“車位小,不容易停進去。”一位車主說,“也不夠高,稍微大一點的車不容易進去。”除此之外還有車主表示,車庫本身一旦生銹,降雨時雨水會帶著鐵銹滴落在車身上,“銹跡很難清理”。
在這幾處有立體車庫但使用不便的小區,都存在停車難的問題,有的車輛在小區便道等非停車區域藏身,影響行人通行,有的車輛在小區外的道路兩側違法停車,不少業主表示:“如果立體車庫能利用起來,能解決相當一部分停車問題。”
成功案例
業委會籌資 緩解停車難
與宏大南園一街之隔的宏大北園則是另一番模樣:小區內道路旁辟出的停車位上方搭建著鐵絲網供植物生長,三層高的立體車庫干凈整潔,頂層有雨篷,每層的高度都大于之前的車庫。據小區業委會前主任路軍港介紹,宏大北園在六年前并非如此,200多個停車位遠遠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與物業協商無果后,業主們成立了首屆業主委員會,集資修建立體車庫,“需要車庫的業主分三次交了2.2萬元,總投資130多萬元。”路軍港說,“參與投資的業主有22年的使用權限,雖然和其他未投資的業主一樣每年交1800元租金,但每年會返給這些參與投資的業主1000元,直到業主收回最初的投資款。”
路軍港表示,目前北京小區內立體車庫多為開發商建設,開發商對立體車庫有所有權,也有維修的義務,“但立體車庫維護和運營成本高、收益少,有的開發商并不重視。”路軍港說,“同時物業費中無此項支出,就陷入了這樣一個修沒法修、用沒法用的境地。”
■專家建議
立體車庫存留
業委會要出面
市政協委員、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鄭實表示,相比地下車庫,地上立體車庫雖然造價較低,但易與小區地面功能沖突,“不能一味鼓勵三環內老舊小區修建地面立體車庫,一是會對市內交通造成更大壓力,二是可能會對小區的綠地廣場、消防通道等設施造成侵占”。
業主集資建設立體車庫的舉措得到了鄭實的肯定,“在相關規劃與手續都合法的前提下,業主集資建立體車庫、實現小區內停車問題的居民自治,這是一個可取的發展方向。”
望京西園四區的一些業主提出,對于無法使用的立體車庫,應該拆除或重建。對于已建成但無法使用的立體車庫何去何從,路軍港建議小區業委會可先與開發商溝通,“若開發商拒絕修理,業委會可以籌資先行修繕,修繕完畢后可起訴開發商要求賠償”。
北京晨報96101現場新聞
李秋韻 文并攝
線索:馬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