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網友發帖稱,南京出現了一片“補丁樓”。有媒體記者探訪后發現,這是一片經濟適用房,目前還沒有交付,外墻體表面就出現了裂紋。尚未交付的住宅樓,被貼上了一塊塊“補丁”,但面對媒體,建筑方卻稱很安全。(6月2日《現代快報》)
“補丁樓”有沒有問題,不能由建筑方說了算。因為像這樣的情況,南京并非首例。2012年沈陽一棟被稱為“最牛補丁樓”的建筑即發生墻體脫落事故,所幸當時并未造成人員傷亡。而現在南京這個“補丁樓”雖然目前并未發生事故,但那觸目驚心的墻體裂縫與一道道交織相錯的“補丁”無不提醒我們做好質量把關的重要性。
當然,從目前的信息來看,“補丁樓”暫時是安全的,但一時的安全很難保證長久的安全,被如此打滿補丁的樓房,如何能讓居住者坦然而居?墻體裂縫遍布的樓房,又能承受多久的風雨洗禮?一切未知的安全隱患不能靠居住者去用時光驗證,因為付出的代價過于沉重。
根據《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積極推廣應用先進、成熟、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這意味著此類房屋的質量要求事實上高于一般商品房。然而,如何落實這種監督不能寄希望于開發商與建筑商的自覺。一個墻體裂縫的出現,有可能是因為溫差,亦有可能是因為質量問題。究竟什么才是導致墻體裂縫的真正原因,需要超然于利益鏈條之外的專業人士介入調查。
“補丁樓”是經濟適用房意味著這是由“當地政府組織房地產開發企業或者集資建房單位建造”,當地政府部門毫無疑問負有更加嚴格的監管責任。而根據《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房屋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執行的是備案制,事實上以開發商提供的檢測結果進行備案。在這樣的情況下,依靠所謂驗收來監督“補丁樓”的質量變得頗為艱難。
然而,互聯網時代,隨著事態的進展,“補丁樓”事件不再僅僅是一個房屋質量是否達標的安全問題,亦成為一個公共話題。前有網友發帖,后有媒體關注,加之微博、微信輿論圈的討論。輿情發酵之下,相關部門繼續失聲就是對自身公信力的損害。基于此,相關部門應該拿出專業態度,準確評估“補丁樓”的安全質量,還原事情真相,不能任由民眾處于猜測迷茫之中。■楊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