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濱江的華家池公寓樣板房亮相,在此之前,華家池的另外兩家樓盤已經開盤,其中5月底,開盤僅一周的綠地華家池1號對外宣稱熱銷6.3億元。
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截至發稿日止,根據透明售房網顯示,綠地華家池1號領出預售證的295套房源全部為限制房源,可售房源與總套數均顯示為0。既然是限制房源,又是怎么熱銷的呢?
據記者了解,已經有購房者簽訂了線下的紙質商品房買賣合同并支付了全款。限制房源究竟能不能賣?所簽的認購協議或購房合同是否有效?對綠地而言,這樣做的背后又有什么樣的原因和目的?錢江晚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可售房源、總套數皆為0
對外宣稱熱銷6.3億元
時間回溯到5月24日,繼世茂天宸開盤之后,華家池區域另一大佬綠地·華家池1號當日高調開盤。據其官方微信數據顯示,首次開盤當天,華家池1號熱銷5.3億元;整個5月份(實際約一周時間),共完成6.3億元的銷售成績。
6.3億元是一個什么概念呢?簡單作個比較。據錢江晚報購房寶數據顯示,截至6月17日晚8時,世茂天宸共銷售50套房源,總成交金額兩億元左右。雖說世茂天宸簽約的主要是毛坯房源,相對于華家池1號精裝修銷售來說,總價相對較低,但同處一個板塊,綠地的銷售額整整高出世茂3倍多,差距未免有些懸殊。
記者實地前往綠地·華家池1號售樓處,沙盤旁的銷控表上顯示,主打89平方米小戶型房源的8號樓已銷售66套,大戶型的9號樓銷售51套。
但透明售房網上可以看到,綠地·華家池1號預售證的核發日期是2015年5月7日,預售證號2015000052,申領出7、8、9三幢樓共295套房源,但是這295套房源全部顯示為限制房產。
按照網簽流程,開盤過后半個月左右項目陸續將完成網簽。然而距離首次開盤已有三周多,華家池1號可售套數與總套數仍顯示為零。不僅不見簽約數據,連可售、已售房源皆為零,那么這6.3億元的銷售額又是怎么來的呢?
調整備案價所以房源被限制?
玩笑開得有點大
“5月24日華家池1號開盤當天我選好了房子,銷售人員讓我付了20萬元定金,然后說一次性付款還有優惠,但房款必須一周內付清。”張女士(化名)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因為是第一次買一手房,她的重點放在了選房上面,關于購房的流程手續其實都不太懂。
5月31日,張女士付清了全款,簽訂紙質合同時被告知,因為網簽備案有個時間差,所以要過段時間才能再簽一次合同,并同時完成網簽,到時這份合同會被開發商收回。張女士想只要能簽了就行,所以就沒在意。
之后有一天,張女士上網查詢樓盤信息,發現她買的那套房子屬于限制房產,而且拿到預售證的所有295套房源都為限制房產。限制房產怎么能賣呢?張女士趕緊問置業顧問,置業顧問的解釋是:限制房產拿出來賣是開發商的普遍做法,公司會在最近解除限制,并承諾張女士6月20日前一定能網簽。
記者在售樓處以購房者身份詢問置業顧問,他表示,項目目前含精裝修的在售均價在46000~47000元/平方米,由于此前申報的備案價過高,公司正在調整備案價格。
記者推敲這一說法,覺得站不住腳。比如張女士買的這套房源,根據透明售房網的申報價格,打8.5折后,比張女士目前購買的單價要低,所以不需要去重新申報價格。而且,即使申請調整價格,與限制房源兩者之間也并無關聯性。
更為奇怪的是,這一說法在綠地浙江區域策劃負責人那里被否定,這位負責人表示項目并沒有調整過備案價。他說,295套房源全部被限制,是因為這些房源被抵押給了銀行。
營銷總監稱簽的只是認購協議
置業顧問稱:7天內付首付款
限制房產在房地產行業并不少見,不少開發商由于資金周轉問題,會選擇將部分房源抵押給銀行,待資金充裕后還清欠款,以防影響房子日后正常銷售。“不過,像綠地這樣,首次申領出預售證的房源全部都被限制的情況,還是第一次聽說。”資深業內人士表示。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拿到預售證的295套房源成為限制房產?全部為限制房產的295套房源,可以直接出售嗎?
綠地集團浙江區域營銷總監鄭緬東說,這295套房源確實被抵押給了銀行,目前正和銀行協商辦理解除限制。一旦解除,項目馬上就可以和購房者簽合同。
“有購房者表示,已經簽了有開發商蓋章的紙質商品房買賣合同,限制房產可以直接出售嗎?”記者提出了疑問。對此,鄭緬東反問:“已經在辦理解除限制了,為什么不能賣?”
他表示,據他所知,售樓處與購房者簽訂的是認購協議,并非購房合同。對于為什么有的購房者簽了紙質的商品房買賣合同,并已經付清了房款,他表示不清楚。
當記者再以購房者身份問置業顧問付款情況時,得到的回復是,簽認購協議后7天內必須支付首付款。
錢江晚報購房專家團成員、浙江三道律師事務所的胡增冬律師說,不能說限制房產就不能出售,也不能說只簽紙質商品房合同沒有網簽就是無效的。這份合同只要是雙方真實、一致的意愿,雙方簽字蓋章,合同就有效。但是合同有效的前提是,開發商是否把所有真實信息都充分告知了購房者。在這個案例里,如果在簽紙質合同時,銷售人員只告知購房者,因為網簽有一定時間差,或者調整價格需要重新備案,所以暫時不能網簽,而沒有告知所售房源其實是限制房產,這就涉嫌隱瞞、欺詐行為,在限制房產解除前,購房者可以申請撤銷合同。
胡律師告訴記者,透明售房網上的限制房產不能網簽,其實就是不鼓勵購房者進行線下簽署購房合同,因為限制房產的產權不明晰,對購房者來說購買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但是如果只簽了定金合同,是簽署正式購房合同前對雙方的約定,則問題不大。
房子抵工程款、在建工程抵押
是綠地常用的操作模式
除綠地·華家池1號外,綠地在杭州的另一個商業樓盤——綠地中央廣場目前仍有187套限制性房源,甚至比可售房源還要多46套。本報今年1月中旬曾對綠地在杭銷售額有過質疑,當時綠地人士表示,1月底會有網簽,但直到4月10日該項目才真正有網簽數據。
此前“界面”曾報道過一篇《綠地超越萬科,它是如何突然成為全球最大開發商的》新聞,不少與綠地有過合作的施工方、供應商乃至廣告商紛紛在微信朋友圈里吐槽——是不是用房子抵的欠款也算進業績了。
還別說,業內流傳的消息確實如此。
“想接綠地工程,得先買了綠地的房子。”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是綠地常用的套路,開發商會先跟施工單位等乙方簽訂一份線下協議,工程款等欠款用房子抵,如果有人愿意買這批抵押的房子,那么賣一套解限一套,一來不影響項目銷售,二來又可以保證業績。
這也是為何去年12月25日當天,綠地某工作人員興奮地表示已完成了年度銷售指標,據悉,那天項目進行了一場“內購會”,邀請綠地“欠款額較大”的供應商前來選房,當天就有90余套房源抵押給了供應商,那時華家池1號并沒有達到預售標準。
除此之外,在建工程還可以抵押給銀行,相當于“一女二嫁”,為綠地多融了一筆資金。這意味著除了土地款外,綠地可以靈活地運用資本杠桿,讓自己在房產方面的財務成本直線降低。“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在民營企業身上,購房者肯定會想開發商是不是要跑路了。”該業內人士指出。
一招不慎
當心陷入“信任危機”
濱江華家池公寓樣板房開放,意味著華家池三樓盤終于全部亮相杭城。華家池的另外兩個項目,世茂天宸和綠地華家池1號已于近日開盤,據說賣得還不錯,三國鼎立局面已初現。
但是,華家池1號最近又被爆出“限制房產”門。其實我心里一直在替綠地捏把汗,在其他兩盤都虎視眈眈的時刻,這么容易露出你的破綻真的好么?
據我所知,很多客戶都是認籌了世茂天宸、綠地華家池1號兩家樓盤,同時還在等濱江的華家池。回頭想想,華家池1號之所以急于在解限前就冒險開盤,其實也可能是為了趕在濱江樣板房開放之前收割掉一批客源。
競爭對手虎視耽耽,賣房和宣傳更應自我檢點。綠地如果這一招走不好,很容易陷入“信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