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位于上海天潼路800弄,清末建筑“陸氏民宅”被拆,上海閘北區文化執法大隊對開發商“上海銀邦置業有限公司”進行了8萬元的行政處罰決定。
同樣,上周二(9日),上海擁有95年歷史的石庫門里弄“公益坊”部分房屋也進行了拆除作業。類似的老建筑被損毀、拆除事件連續在上海發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被拆除的“公益坊”,建造于1920年,是典型的聯排石庫門建筑,直至拆除前,保存還比較完好,瓦片尤為精美。上海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4422處,公益坊就是其中之一。
而“陸氏民宅”建于清代末年,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也早在2004年就被列為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更被列為“上海市第一批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名單”。如今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承載著文化傳承的老宅,為何沒能逃過被拆命運?拆了“文物”只罰“8萬”的處罰合理嗎?又有何依據?
記者昨天(17日)實地探訪了位于上海閘北區天潼路800弄的陸氏民宅,這棟百年老宅如今已經難以辨識,房屋的有些部分只剩下了骨架,瓦片磚塊散落一地。從外面看上去,這地塊的建筑與一般正在拆遷的建筑沒有什么兩樣,外圍有一周圈的腳手架,并標有明顯的“拆遷”橫幅。
走進弄堂里面,陸氏民宅已是整片拆遷工地,廢墟中只剩下幾棟沒有屋頂的橫梁以及一棟還未完全拆完的磚瓦房。雖然現場已經斷壁殘垣,依然能夠看到典型的清代四合院的框架。與陸氏民宅一米之隔的是“上海閘北區5號街坊動拆遷基地”,現場的黃師傅告訴記者。
記者:什么時候開始拆遷的?
黃師傅:這個房子還沒有拆呀,這邊(已經拆掉的)是已經垮掉的才拆的?
記者:有沒有說不繼續拆?
黃師傅:沒聽講過。
記者:要拆的話是否全部要拆掉?
黃師傅:一棟全部要拆掉。
記者:什么時候拆的?
黃師傅:去年就開始拆的。
上海的王阿姨在天潼路800弄住了40多年,從小就聽著父輩說起弄堂里的故事。王阿姨說,在她孩提時代,附近居民都把陸氏民宅叫作陸家花園,那時院子里綠化很茂密,冬暖夏涼,環境幽靜。據了解,陸氏民宅在2003年曾由銀邦置業有限公司獲得房屋拆遷許可證,2004年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后,老宅拆遷被叫停。一年后,閘北區文化局牽頭,以銀邦置業有限公司為主體啟動修復工程。
既然當初明確了文物的身份,而且啟動了修復工程,那為何十年之后,陸家老宅還是難逃被拆的命運?上海閘北區史料陳列館負責人馬先生表示,主要是開發商屢次更換老板,變更股權,內部比較混亂造成的。
馬先生:從2003年起開發公司的主體一直在變,我們要求他們保護的,保護修繕作為主體,我作為管理部門一直要求他來保護,但是他一直沒有來申報。現在我們督促他作為主體要來申報履行文物保護的手續。
然而閘北區文保局表示,該公司十年內股權變更很多次,所以老宅非但沒有得到修復,反而去年再次啟動了拆遷。
文保局:因為我也是從單獨過來的,從別的地方換過來的。拆遷是進去出來進去出來,跑幾趟。
對于老宅的保護,上海閘北區文化局副局長張眾表示,已經對涉事企業做出了相應的處罰,將督促開放商修繕。
張眾:現在就是客觀上講,就是從現行的一些法律法規的規定來講,就是說確實在就是多措主體履行這個修繕責任上,這個力度還不是很夠。所以我們目前來講,主要的辦法還是督促,因為沒有更進一步的比較有效的措施,但是我們肯定也會繼續跟企業進行這個加強協調。
百年老建筑就這樣被拆除,很多市民深表遺憾。
市民:作為一個在上海老房子里長大的上海人,對上海每一幢海派建筑和舊式里弄房子有很深的感情的,雖然這些建筑很老,有的也很破舊。但是失去了這些房子也沒有上海的味道,沒有了對上海的回憶,一旦拆除可惜的。
市民:現在上海的確古老的房子也好,建筑也好,很可惜,現在變成純現代的城市, 很少找到上海那種老上海的記印。
據了解,目前,上海閘北區文化執法大隊對開發商“上海銀邦置業有限公司”做出了8萬元的行政處罰決定,那么這個處罰合理嗎?又能對文物保護起到什么作用?對此,上海閘北區史料陳列館負責人馬先生表示,并不樂觀。
馬先生:他如果拆的話要有方案的,如果沒有方案就是擅自拆的。因為這就是處罰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拆了,并不是因為他現在還在拆。現在在媒體監督下,要履行,從法律層面上來說他不來履行義務我也沒有辦法。(記者楊靜 孫穩 何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