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永華(安徽 職員)
目前,在大量老舊小區中,除個別小區通過成立業委會、自管小組等方式自救外,大部分無物業管理公司的小區依靠社區“代管”。但社區沒有執法權,物業費往往收不上來,且忙于自身事務,對小區物業管理力不從心,代管效果不佳。近期,記者在多個城市采訪發現,各地建于上世紀90年代前的老舊小區普遍設施老化,其中不少老舊小區全無物業管理服務,淪為棄管重災區。(9月8日《半月談》)
正如報道中所說的那樣,老舊小區大多建設于上世紀90年代,很多小區都是由城市廠礦企業的職工住宅區改造而成,因此也被很多人稱之為“城市老家”,由于受到觀念和各種條件的制約,基礎配套設施缺乏完善,小區在數年之后,供水管道老化嚴重,供電通訊線路難以滿足要求,且衛生環境狀況差,安全防護等硬件設施也是損毀嚴重,成了一些城市文明進步的“瘡疤”。這種現象在很多城市都較普遍性的存在。
雖然老舊小區的這些“落后面貌”大多由歷史原因形成,但如果在城市文明發展進程中,不能同步加以改造整治,以新的標準完善其管理,勢必會影響整個城市的文明。而新建小區,從現在的視角來看,管理規范,小區面貌讓人賞心悅目,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這些小區也會“慢慢變老”。
老舊小區雖然“又老又舊”,但如果進行相應的維護和改造,不但會“舊貌換新顏”,因其基礎較為完好,采用針對性的科學維護和健全管理,也完全能夠與新建小區相媲美,從報道中就不難看出,這些老舊小區除了管理問題造成的諸多不利之外,主要是“硬件”問題,將這些“硬件”問題解決好,再完善相應的物業管理,完全可以讓老舊小區住戶像新小區居民一樣享受城市的居住幸福。
在這一點上,各城市有必要借鑒廣東珠海對老舊小區更新改造的一些舉措,據媒體報道,珠海基層社區和城市管理部門多方籌措資金,對老舊小區所存在的衛生環境差等共性問題,因地制宜進行逐步改造,然后再由社區和小區業委會共同實施管理,在財政投入并不高的情況下,卻讓眾多老舊小區的面貌和居住環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城市新老小區更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對于老舊小區也不可能全部推倒重建,融進新觀念,對老舊小區的改造、管理不斷升級和完善,與社會和時代發展保持同步,是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新小區是城市的面子,老舊小區不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一座城市的“老家”,不將其置于發展之后,也是城市和諧共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