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伊斯坦布爾5月18日電 綜述丨土耳其博物館里的絲路文化蹤跡
新華社記者馬則剛 張雨陽 劉磊
穿越千年的絲綢之路不僅留下商貿印記,也在博物館中呈現中土兩國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從奧斯曼帝國宮殿中的中國瓷器,到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傳統織機,土耳其各地博物館正通過多元方式再現絲路文化。
土耳其地處亞歐大陸交匯處,共有21處遺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根據土耳其文化和旅游部數據,2024年土耳其接待中國游客近41萬人次,較上一年增長約65%。
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托普卡帕宮博物館計劃今年下半年增設一座瓷器博物館,重點展出13世紀至20世紀初由中國出口至當地的瓷器。“我們收藏了約2.2萬件瓷器,其中約1.2萬件來自中國。這些瓷器將西亞的幾何圖案與中國瓷器工藝巧妙融合,藝術價值難以估量。”托普卡帕宮博物館負責人伊爾汗·科賈曼說。
在距伊斯坦布爾約150公里的布爾薩市,烏穆爾貝伊中心有一座絲綢博物館,展出傳統織機、當地特色絲綢及其他與古絲路相關的文物。據有關史料記載,來自中國的絲織技術早在東羅馬帝國時期便已傳入當地。
據布爾薩市終身教育部負責人艾恰·塔亞爾介紹,當地借助博物館資源,開展青少年夏令營、成人職業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公眾教育活動,推動傳統絲綢技藝傳承。“我們希望通過不同的博物館教育形式提升公眾認知,歡迎大家一同了解布爾薩的絲綢故事。”
位于土耳其中部克爾謝希爾省的卡曼卡萊赫于克考古博物館展示從青銅時代至奧斯曼帝國時期多個文明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一批16世紀至19世紀奧斯曼帝國時期來自中國的瓷器。館長伊澤特·埃森表示,得益于絲綢之路,安納托利亞這片土地見證了不同文明的興衰,也為博物館事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希望通過博物館激發公眾對歷史遺產保護的興趣,也希望能和更多中國同行交流。”
在土耳其東部,埃爾祖魯姆的民俗博物館由11座傳統石屋和一座舊驛站改建而成,室內陳設了地爐、銅壺等日常器具。埃爾祖魯姆文旅局協調員克萬奇·卡拉珀納爾介紹,當地民俗文化體現出濃郁的歐亞草原風格以及對瓷器的喜愛和對龍圖騰的崇拜,展現了中國文化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在博物館中,民俗藝術不僅得到保護,也讓絲路上的文化交流在當代繼續綻放活力。”
位于土耳其東北部黑海地區的特拉布宗是古絲綢之路西端重要的海陸交通中轉站。特拉布宗自然與歷史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科什昆·埃里斯表示,據史書記載,包括馬可·波羅在內的多位中世紀旅行家曾從土東北部前往中國。如今,當地仍保留著大量絲路遺存,包括古代驛站和拱橋。目前,當地正通過數字化博物館建設,加強絲路文物的研究與保護。“絲綢之路也是土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之路。我們希望通過文博合作,讓兩國人民加深了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