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鞏琳璐
今年以來,我市立足資源稟賦,緊扣發展定位,在農業、文旅、新興產業等領域多點發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特色之路,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農產升級,筑牢“民生根基”
“今年我們種植了52個大棚的平菇,足足有1.6萬多平方米,今年新增了50萬袋,預計產量比去年增長兩成以上,產品主要銷往三亞、成都、上海、長沙等地,通過冷鏈運輸,全年基本無淡季,市場需求較好。”柞水縣金米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種植戶陳立平自信地說。
如今在商洛,像金米村這樣靠特色農業增收的農戶越來越多。
特色種植助力增收。我市大力發展“菌果藥畜茶酒”等特色產業,持續放大“小木耳、大產業”效應。全市栽培食用菌3.8億袋、鮮品產量29.5萬噸,干毛茶產量8600萬噸、產值21.59億元,發展園林水果5萬畝、產量1.5萬噸,肉類和禽蛋產量分別達到3.86萬噸、3.43萬噸。
在丹鳳縣寺坪鎮,一座現代化的山茱萸加工廠內,工人正在調試設備。寺坪鎮種植山茱萸面積約4萬畝,年干果產量約1500噸,產量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
“過去,我們對山茱萸的管理粗放,技術含量低,基本靠天吃飯。”丹鳳縣寺坪鎮黨委副書記彭周說,“產業鏈條短、品質差、銷售渠道有限、群眾增收不明顯。”
科技賦能產品增值。加工廠投資方陳聯合算了一筆賬:“過去不分等級混著賣,好果次果一個價,每公斤最高50元。現在有了分級設備,能實現精細分級銷售。”他信心滿滿地表示,“按年產1000噸干果算,山茱萸產業有望多增收2000萬元,平均每戶增收4000元。”
新興業態蓬勃發展。我市深入開發鄉村多元價值,積極發展鄉村民宿、鄉村賽事、鄉村旅游、鄉村康養、設施漁業、供港蔬菜等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商南縣深挖全縣冷泉冷水資源,修訂提升產業規劃,研究出臺新措施,聚力推進冷泉魚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在金絲峽、過風樓、清油河等鎮,集冷水魚養殖和觀光旅游于一體的漁旅融合發展區正在形成。
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我市實施品牌點亮工程,新認證綠色食品7個、特質農產品1個,“秦嶺冷泉魚”獲省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認定。啟動冷水魚苗種繁育中心和深加工項目,年加工能力達到3000噸,填補了我省冷水魚深加工的空白。
文旅融合,繪就“詩與遠方”
2026年西十高鐵通車后,從西安北站到商洛西站僅需25分鐘,將徹底改寫商洛旅游的時空格局。“西安人早上在灑金橋喝胡辣湯,中午就能在蓮花山吃商州糊湯。”這樣的場景已進入倒計時。
精品項目引領發展。我市將文旅產業納入重點產業鏈,推進五大產業集群建設。全年共策劃文旅項目62個,年度總投資31.28億元。一季度“四個一批”入庫項目275個,位居全省第一,項目總投資466.91億元,位列全省第三。
在商州區夜村鎮襄王溝,15.87億元資金正將這片沉睡千年的丹霞地貌喚醒。景區以蓮花山為核心,打造“一水一山一溝一灣”四大主題片區。
鳳凰古鎮——“鳳棲三鏈”文旅融合項目是商洛文旅重點項目之一,總投資1.25億元,新建游客服務中心2669.19平方米、生態停車位100個、新能源充電樁16個,完成2080米雨污分流管網鋪設、弱電入地工程。
智能康養與生態治理并重。丹江治理項目納入國家EOD模式試點,15.1億元資金用于河道清淤、森林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2025年1—6月,丹江出境水質達到Ⅰ類,治理成效顯著。智能科技的植入更讓景區煥發新生。
民宿經濟火熱發展。今年,洛南縣洛源鎮桃坪村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迅速發展到22家。一棟棟由閑置農房改造的民宿依山而建,既保留了古樸典雅的鄉村風貌,又配備了現代化生活設施。
“從6月份到7月份,每家人都住滿了,在我們村游客住滿的情況下,還帶動了周邊農林村、龍潭村的民宿,到目前共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戶均收入3萬元以上。”桃坪村黨支部書記梅福盈說。
據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全市14家民宿累計接待游客1.29萬人次,平均入住率64.73%,平均房價588.04元,實現營收98.19萬元。
新興產業,積蓄新質生產力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市新質生產力體系初具雛形,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科創動力持續升級。圍繞重點產業鏈優化創新布局,制定相關建設方案,打造“3+1+3”差異化發展格局。建成134家研發平臺、13家雙創載體。
產業集群成型成勢。綠色食品、清潔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產業齊頭并進。綠色食品領域,“秦嶺記憶”區域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7個特色產業規模居全省之首。
綠色轉型突破發展。循環經濟規模化發展,清潔能源消費占比躍居陜南首位,培育尾礦資源綜合利用企業93家,年消納尾礦6300萬噸。
生態價值加速轉化。建成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與碳匯評估平臺,GEP核算達3132億元,碳匯總量280萬噸,創新推出10項綠色金融產品,首單CCER碳匯交易落地,交易額420萬元。
健康醫藥產業潛力巨大。商洛全境位于秦嶺腹地,森林覆蓋率70%,適生1192種中藥材,265種被列入國家《藥典》,中藥材總面積230萬畝,年產量71.97萬噸,種植面積、產量均居全省第一。全市健康醫藥企業62家,2025年一季度規上企業總產值4.6億元,增速34.1%。近日,“秦嶺中藥商品流通大數據交易中心”和“萬壽城中醫藥大健康交易中心”項目的簽約將推動中藥產業轉型升級。
截至目前,全市多條重點產業鏈實現總產值429.23億元,其中6條工業重點產業鏈在庫企業325戶,實現總產值165.05億元,同比增長10.2%;9條農業產業鏈綜合產值118.18億元,同比增長3.51%;5條文旅產業鏈總營收146億元,同比增長11.2%。招商新簽約重點產業鏈項目150個,總投資245億元。
從山間田壟的菌菇大棚到丹霞景區的建設工地,從冷水魚養殖場的潺潺溪流到產業園里的機器轟鳴,我市正涌動著產業升級的蓬勃活力。這座被秦嶺環抱的城市,既守護著綠水青山的生態本底,又在多元產業的協同發展中蹚出了生態價值轉化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