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住在大山溝里,每逢下雨,不時有石頭從山上滾下,一家人總是提心吊膽;現在搬到本地灣移民安置點,就算下再大的雨也能睡個安穩覺了。”搬遷戶石澤富談起搬遷前后生活的變化,感慨地說道。
據了解,紅巖寺鎮本地灣移民安置社區有2500多人,大部分人都像石澤富一樣從大約五公里以外山上或者山溝里搬來的。據統計,自陜南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啟動以來,柞水縣把“搬得出”作為工作前提,先后籌措資金3億多元,用于搬遷戶建房補助,建成集中安置點65個,完成搬遷6450戶2.4萬人,讓7700多受滑坡體、泥石流、洪澇等受自然災害威脅群眾、2100多特困群眾、14000多高邊遠貧困群眾完成異地搬遷,徹底告別了地質、洪澇災害威脅,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徹底改善。
“現在一出門就是水泥路,門前就是花壇,還喝上了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每家每戶都能看上數字電視,我家里去年拉了互聯網,還能在家洗個熱水澡,有些人還開上了小轎車,晚上還有路燈和跳舞的地方,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設施完善,比城里安逸得多。”杏坪鎮詹家灣移民安置社區熊世成老人說起現在的居住環境,贊不絕口。
在實施陜南移民搬遷工作中,柞水縣把“穩得住”作為移民搬遷工作的關鍵,在啟動集中安置點住房建設時就把“小配套”和“大配套”項目與住房同步規劃設計,同步上報省市相關部門,盡早落實項目資金。同時,該縣還采取項目捆綁一點、資金整合一點、財政配套一點、向上爭取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的“五個一點”辦法,想方設法籌措資金近6億元,建設移民安置小區的水、電、路、視、訊等基礎設施和幼兒園、衛生室、體育器材等公共服務配套項目,使移民安置小區的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全面完善。
“想著自家住的120平方米的單元房,通過參加縣上組織的技能培訓,在縣城搞裝潢,月收入四五千元,加上土地入股到了中藥材種植協會,每年還能分紅3000多元”,今年搬遷到陽光花園移民安置社區的徐家文做夢也想不到,一下子過上了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他說道:“條件好了,更得把日子過好。”
“能致富”是移民搬遷工作的主要目標,柞水縣緊緊依托小嶺、盤龍、西川、營盤四大園區和工礦企業、旅游景點,編制了移民搬遷產業發展規劃和技能培訓方案,先后投入6700多萬元資金,扶持搬遷戶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及加工業。開展實用技術和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搬遷戶發展商貿餐飲、旅游運輸等服務業。5年來,有1萬多人通過參加技能培訓,開始從事商貿餐飲、旅游運輸等第二、三產業;2000多緊鄰廠礦企事業和產業園區的搬遷群眾,就近就地進入廠礦和產業園區務工實現轉移安置;3000多位于中心村的搬遷群眾,在扶貧貼息貸款、產業直補等資金的扶持下,積極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及加工業,家庭收入顯現穩步增長,增收渠道也越來越多。
如今,柞水縣已經有2.4萬人通過移民搬遷,遠離了地質、洪澇等災害威脅,從山溝里、高山上搬到了城鎮規劃區里,住進了樓房,享受到和城市一樣的生活,從此由“農民”變成了“市民”,斬斷了窮根,過上了幸福生活。(李宇航 姜勇 徐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