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棟白墻黛瓦的小洋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在建的蔬菜大棚一字排開,今天的洛南縣保安鎮倉圣社區,那種“家家土坯房,頓頓難揭鍋”的窘境已成為歷史。魏朝山從住了半輩子的蒿坪嶺搬出來,住進了120平方米的樓房,衛生間、廚房、家電等應有盡有,住的跟城里人沒啥兩樣,魏朝山打心底感激移民搬遷和扶貧工程使他們從貧瘠之地走上了致富大道。
倉圣社區的華麗轉身,是近年來洛南扶貧成果的一個縮影。
2014年以來,洛南縣緊扣“選生態勢、結利益鏈、幫發展難”的產業扶貧思路,重點實施16個鎮26個村21個示范點建設,縣級領導深入所包扶的貧困村、貧困戶和包抓的示范點扎實開展工作,帶動全縣“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工作全面展開。
“我在這里上班一天8個小時,月工資1200元,再加上扶貧局給我注入的7000元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得到的分紅,一年下來收入近1.5萬元。”李軍慧給記者算了算她在景村鎮宏泰金銀花專業合作社一年的收入。合作社理事長郭夏峰告訴記者,合作社采取了“土地流轉,入社務工,入股分紅,訂單農業”四種扶貧方式,整合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30戶,每戶7000元,將按照每年不低于10%的收益給社員分紅。
在景村鎮八一村,一場由洛南縣委辦公室舉辦的“雙包雙促”精準扶貧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會正在地頭有序進行。參加培訓的貧困戶白金文告訴記者,今年他已經參加了兩次這種培訓,通過培訓他們掌握了核桃樹栽培及修剪技術。據洛南縣扶貧開發局負責人介紹,今年縣政府籌措了2000萬元,設立了洛南縣精準扶貧儲備金,幫助貧困戶興業致富。
截至目前,全縣共組建合作社123個,發展養牛2600頭,養雞30萬只,養羊3100只,發展烤煙12000畝,食用菌1100萬袋,核桃2500畝,蠶桑610畝,洋芋1800畝,種植豬苓12000萬窩,中藥材2100畝;開展食用技術培訓12場3600余人次。(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