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靳天龍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在丹鳳縣寺坪鎮鄉村振興示范園山茱萸加工廠里,幾名工人正緊張有序地進行設備調試,機器的轟鳴聲與窗外的蟬鳴交織成獨特的“生產序曲”,只為迎接金秋十月那漫山遍野的茱萸紅。
寺坪鎮素有“山茱萸之鄉”的美譽,全鎮種植面積4萬多畝,年干果產量約1500噸,年產量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然而,這沉甸甸的“六分之一”,長期以來卻沒能為鄉親們換來沉甸甸的收益。
“過去,我們對山茱萸的管理就是‘粗放’兩個字,技術含量低,基本靠天吃飯。”寺坪鎮黨委副書記彭周說,“產業鏈條短、品質良莠不齊、銷售渠道有限、群眾增收不明顯。”
為了破解困局,寺坪鎮成功招引本地能人陳聯合返鄉創業。今年59歲的陳聯合是寺坪鎮毛里崗村人,他創辦的陜西新秦和晟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正是這座現代化加工廠的投資建設方。項目總投資300萬元,分兩期建設,2024年建成11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年產1000噸山茱萸的生產線及50平方米配套冷庫。
在明亮潔凈的車間里,陳聯合拍了拍加工機器,眼中充滿期待:“這臺設備正式投產后,日處理鮮果能力能達10噸,效率遠超傳統手工加工。”他解釋道,全自動作業流程極大減少了大量人工接觸環節,不僅損耗大幅降低,更能有效避免污染,最終產品的品質和品相將顯著提升。
對于品質提升帶來的價值飛躍,陳聯合算了一筆賬:“過去不分等級混著賣,好果子次果子一個價,每公斤最高50元。現在有了這套分級設備,能實現精細分級銷售。優質果價格能提升到每公斤60到70元。按年產1000噸干果算,山茱萸產業有望多增收2000萬元,平均每戶增收4000元。”
增收的關鍵不僅在于后端加工,更在于前端的種植管理。“我們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緊密聯結模式,統一提供技術標準和指導。”陳聯合介紹,“重點推廣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實施統一管理標準,結合現代化加工工藝,山茱萸農殘指標已經從過去的30%左右降至10%以下。”
“加工廠的示范帶動效應顯著,由新秦和晟公司牽頭,制定了全鎮山茱萸加工行業規范,推行‘科管、收購、加工、銷售’四統一。公司技術員全程跟蹤服務,指導農戶規范田間管理和采摘,從源頭上提升了原料品質。”彭周介紹,“同時,工廠可直接吸納50人就業,讓周邊群眾在家門口獲得穩定收入,開辟了實實在在的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隨著養生保健意識增強,特別是2023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文件將山茱萸納入‘藥食同源’物質目錄后,其應用場景從藥材拓展到食品、保健品領域,市場需求量巨大。”寺坪鎮鎮長李星儒說,“近年來,我們立足山茱萸特色資源稟賦,圍繞‘做活特色資源、做強中藥經濟’,以規模化、科技化、生態化為引領。通過規范操作流程,統一產品標準,保障了品質,山茱萸的口碑和知名度正在快速提升。”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加工鮮果,更要挖掘山茱萸文化,延伸產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特別是產業和生態觀光的聯動發展,讓山茱萸產業成為帶動全域鄉村振興的有力引擎。以后,讓游客春天能賞山茱萸花,秋天能體驗采摘,平時能參觀工廠、了解山茱萸文化,臨走時還能帶上我們的優質產品。”談及未來規劃,李星儒信心滿滿。
從粗放經營到科技賦能,從產業鏈短到全鏈整合,小小的山茱萸正承載著寺坪鎮鄉村振興的期許。待到金秋十月,漫山紅果映朝霞之時,這座現代化工廠必將成為撬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鋪就一條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