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李 行)今年以來,商南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扣“生態立縣、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旅游活縣”發展思路,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和生態價值實現基礎,持續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縣域經濟發展“含綠量”和生態“含金量”持續上升。
商南縣搶抓全市被列入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契機,錨定“四大名城”建設目標,通過探索政府主導、企業與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多元路徑,制定《商南縣生態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為“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鋪平道路。成立生態資產運營管理公司,建立資源臺賬,依據資源的類型、規模和質量確定收儲價格體系,統籌推動國儲林項目建設、碳匯等項目開發。依托生態價值轉化金融e站,出臺《綠色信貸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發放綠色貸款4.58億元,精心謀劃生態類項目63個,申報市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點項目18個,有力有序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
商南縣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為載體,持續完善以綠色發展為引領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推動“茶菌果畜藥漁菜”全產業鏈升級,不斷強化良種培育、精深加工、產品開發和產銷對接,積極打造生態綠色農產品供應地,建成生態茶園29萬畝、供港蔬菜3000畝,發展冷泉魚490萬尾。積極開展“三品一標”產品品牌認證和企業品牌申報,持續提升生態產品價值,著力推動形成發展模式生態化、投入品使用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循環化、產品優質品牌化的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商南鱘魚、獼猴桃等12種農特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商南茶獲評2024年中國氣候好產品,“秦嶺泉茗”“秦嶺冷泉魚”“秦嶺蔬菜”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土特產”溢價增值效果明顯。
同時,商南縣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氣候環境等生態優勢,整合旅游景區、山居民宿、酒店餐飲等產業業態,打造輻射全域、種類豐富、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旅游產品供給體系。完善更新A級景區設施,加快推進金絲峽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和秦嶺茶鄉省級旅游度假區創建,開發一批精品康養旅游、紅色研學、旅居度假線路和產品。緊緊圍繞茶旅融合發展思路,建成富水茶海公園等3個萬畝茶旅融合示范園,配套建設研學基地、康養賓館、特色民宿等設施,推動茶產業與觀光、體驗、研學、展示滲透融合,打造“茶+觀光旅游”“茶+研學旅游”“茶+度假旅游”等多種消費業態,茶產業帶動旅游綜合收入超過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