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楊建東
在鎮安縣中醫醫院的心內科病房,總能看到一個步履匆匆卻沉穩篤定的身影。他就是從醫三十余年的“老中醫”,更是患者口中“能讓病人把心放在肚子里醫生”鄧益平。從基層衛生院的青澀醫者到中醫醫院的學科帶頭人,他用一雙妙手撫平萬千疾苦,以一顆丹心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健康,在歲月流轉間,將“醫者仁心”四個字刻進了無數患者的口碑里。
敢闖敢試,填補縣域醫療空白
“當醫生,就得讓患者在家門口看好病。”這是鄧益平常掛在嘴邊的話。20世紀90年代,他從基層衛生院起步,深知山區群眾看病難的痛點。為了啃下“大病不出縣”的硬骨頭,他像海綿吸水般鉆研醫術,從中醫辨證到西醫診療,從傳統方劑到介入技術,三十年來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
近年來,鄧益平帶領團隊率先在縣域內探索中西醫結合的診療路徑,成功開展了針對心梗、冠心病、腦栓塞、慢阻肺、糖尿病等30余項新療法。還記得首例中西醫結合救治急性心?;颊邥r,他守在病床前三天三夜,一邊用西醫手段穩定生命體征,一邊辨證施藥調和氣血,最終讓患者轉危為安。如今,這些曾填補本縣技術空白的療法,已成為守護百姓健康的“常規武器”,讓無數患者免于奔波之苦。
清風正氣,用行動詮釋醫者擔當
“鄧主任的白大褂,干凈得像他的心。”這是科室護士對他的評價。從醫多年,面對患者及家屬塞來的紅包、送來的禮品,鄧益平總有辦法“婉拒”——要么當場退還,要么悄悄轉為患者的住院押金。有一次,一位老農揣著一籃土雞蛋在辦公室外等了兩小時,他最終收下雞蛋,卻轉身讓護士長給老人的住院賬戶存了200元錢。
對經濟困難的患者,鄧益平更是傾囊相助。幾年前,科室收治了一名患腎病的貧困患兒,父母湊不齊透析費,他帶頭捐款捐物,發動科室人員獻愛心,還聯系民政部門申請救助,硬是幫孩子挺過了最艱難的階段。“醫生的價值,不在紅包里,在患者的笑容里。”他用一言一行,為基層醫生樹起了廉潔行醫的標桿。
傳幫帶教,鍛造過硬醫療團隊
擔任內科主任后,鄧益平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團隊強才是真的強。為此,他推行“傳幫帶、走出去、請進來”的培養策略:每年選送1—2名骨干到省市級醫院進修,定期組織團隊去外地先進科室“取經”,還邀請專家來院坐診帶教。
年輕醫生小張至今記得,自己第一次獨立做心臟介入手術時,鄧益平全程站在旁邊指導,“別怕,按流程來,有我在。”如今,小張已成長為科室骨干,而像他這樣的青年醫生,在鄧益平的帶領下一個個挑起了大梁。團隊實力的提升,讓科室年住院患者突破2000人次,2012年更是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重點???rdquo;稱號,成為縣域中醫診療的“金字招牌”。
三十載堅守,書寫大愛答卷
三十余年從醫路,鄧益平接診患者超10萬人次,從死神手里搶回上千條生命。他的辦公室里,厚厚一摞榮譽證書見證著付出:鎮安縣“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商洛市“十大杰出醫生”“最美醫生”……但他最珍視的,是患者送來的那面寫著“仁心仁術”的錦旗。
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鄧益平仍堅守在一線。每天清晨,他總是第一個到病房查房;深夜的急診室里,常常能看到他伏案分析病歷的身影。“只要患者需要,我就不會停下。”他說,白大褂是一生的鎧甲,而仁心,是寫給生命最厚重的答卷。在鎮安這片土地上,鄧益平用三十載堅守,詮釋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醫者誓言,讓大愛與擔當,在歲月中愈發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