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楊建東
俯瞰聯盟村,白墻黛瓦點綴在青山綠水間。
村黨支部書記張坡在煙田查看烤煙長勢
夏日的傍晚,夕陽的金輝灑滿鎮安縣米糧鎮聯盟村的每一寸土地。俯瞰整個村落,錯落有致的白墻黛瓦在綠樹掩映中格外醒目,連片的烤煙田如鋪展的綠錦,條條硬化路在山間蜿蜒,偶有幾聲雞鳴犬吠劃破寧靜——這幅“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畫面,正是聯盟村蝶變的生動寫照。誰能想到,這個如今宛如世外桃源的高山村落,曾因偏遠閉塞、產業薄弱,一度是“窮山惡水”的代名詞。
“以前去鎮上買袋鹽都得走兩小時山路,下雨天更是泥濘難行。”聯盟村黨支部書記張坡指著穿村而過的硬化路,感慨道,“路通了,啥都順了。”
聯盟村海拔近千米,曾是米糧鎮最偏遠的村落之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村里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公交班車每天定時往返,物流車也能直接開到田間地頭。路通的那天,一位村民拉著施工隊的手,眼眶通紅:“這輩子沒敢想,咱這高山上也能修出這么平的路!”
道路修通帶來的不僅是出行便利。村里的土坯房統一進行了風貌改造,保留傳統民居韻味的同時,換上了節能門窗;閑置的荒地被整理成小廣場,健身器材、文化長廊一應俱全;家家戶戶接上了自來水,廁所也進行了無害化改造。“現在村里比城里還舒服,晚上路燈亮堂堂的,跳廣場舞、嘮家常,熱鬧得很!”剛從廣場鍛煉回來的村民詹春霞笑著說,手里還拎著自家種的蔬菜。
“光靠零散種地填不飽肚子,得有拿得出手的產業。”鎮安縣煙草公司駐聯盟村第一書記葉文明說。鄉村振興,產業是根基。聯盟村山地多、光照足、晝夜溫差大,獨特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烤煙生長,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經過調研研判,決定把烤煙打造成村民的“致富葉”。
在村合作社的帶動下,村民把零散的坡地集中起來,連片規劃出500畝烤煙種植基地,還請來了縣煙草公司的技術員定期指導。“以前自己種土豆玉米,一年到頭忙下來也就夠吃,現在加入合作社種烤煙,從育苗、移栽到烘烤都有技術指導,年底除了分紅,在基地打工還能掙3萬多!”正在給烤煙打杈的村民鄧秀良算起收入賬,臉上笑開了花。
同時,村里還建起了標準化烘烤工場,12座密集式烤房一字排開,煙葉烘烤效率比傳統方法提高了三成。“以前烤煙葉全憑經驗,火大了烤焦,火小了烤潮,現在有了智能溫控設備,烤出來的煙葉金黃油亮,收購價都高一大截。”負責烘烤車間的老技術員代良宗邊調試設備邊說。如今,聯盟村的烤煙成了遠近聞名的優質品,每年采收季,收購車早早就在村口排起長隊。
依托烤煙產業帶來的人氣,幾戶村民還搞起了農家樂,用自家種的菜、養的土雞招待前來考察的技術員和收購商。“旺季時一天能接待好幾桌客人,賣完農家飯再順帶賣些土特產,一個月能賺五六千元。”經營“煙農農家樂”的樊海濱麻利地收拾著餐桌,院里的竹筐里還晾著剛采收的新鮮煙葉。
傍晚的文化長廊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聽駐村工作隊隊員講解最新的惠農政策。“以前村里矛盾多,現在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坡說。
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新風尚深入人心;評選“星級文明戶”“烤煙能手”,家家戶戶比著勤快、比著致富;村民議事會定期召開,修路、種煙、建烤房,大事小情都由大家商量著來。“現在村里吵架的少了,互幫互助的多了,就像一家人一樣。”村民張修富說。
從“窮山溝”到“幸福村”,聯盟村的蛻變,是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在這里,看得見山,望得見云,記得住鄉愁,更能感受到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奮斗的熱情。正如村民們常說的:“這一片片烤煙,烤出了咱好日子的溫度,這方水土,咱住得踏實,住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