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看美國】羅志恒:六大因素抑制下半年美國消費動能
中新網7月7日電 美國以消費立國,消費占美國GDP的比重超過七成。疫情以來,美國超常規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助長了旺盛的居民消費需求,也催生了歷史性的通脹。在通脹持續高企影響下,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創出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新低。
目前全球四十年一遇的通脹周期和加息周期交織,下半年,美國消費面臨著六大因素制約,或將加劇美國經濟衰退風險。
一是高通脹導致居民實際購買力下降。5月美國CPI同比再創歷史新高,商品和服務都出現廣泛上漲,食品、能源、核心商品、核心服務分別拉動CPI當月同比1.4、2.6、1.9、3.0個百分點。盡管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名義同比仍保持8%以上的高增長,但是實際同比增速已經降至2%的疫情前水平。此外,消費者通脹預期高企,或將主動壓縮開支,減少非必需消費。密歇根大學消費者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6月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脹預期仍在5%以上。
二是美聯儲加息使得消費貸款成本上升,沖擊信用卡消費和汽車消費。美聯儲加息后,金融條件明顯收緊,對消費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2022年一季度末,居民汽車貸款、信用卡逾期占比均有小幅提升,但尚處于歷史相對低位。政策利率會引導居民信貸成本快速上升,其一,利率較高的信用卡消費信貸減少,居民日常消費收縮;其二,付息壓力率先沖擊信用資質較弱的人群,引發汽車貸款連鎖違約,沖擊汽車銷售。
三是美股大幅下跌引發負向財富效應,抑制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美股是美國居民財富中的重要資產,美國居民總資產中金融資產占比超三分之二,而金融資產中股票資產占比達40%。疫情以來,美股牛市帶來的財富效應,是推動居民消費的重要動力。
今年上半年,美股大跌創下1970年以來的最差的半年度表現。2022年一季度,美國居民直接持有的、通過基金間接持有的股票資產規模累計縮水5.3%、7.3%,幅度與同期美股指數跌幅相當。居民持有金融資產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大降超12個百分點。當前美股對居民資產負債表的沖擊遠不及金融危機期間,但下半年若美股市場盈利預期和估值繼續承壓,市場再度探底,對居民消費需求的抑制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四是勞動力市場降溫,居民收入端對消費的支撐將弱化。去年四季度以來,美國失業率處于低位,職位空缺率和薪資增速升至高位,勞動力市場達到緊平衡。但今年美聯儲連續加息抗通脹,可能會以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為代價。
自5月起,奈飛、推特、特斯拉等多家美國大型科技公司接連發裁員和凍結招聘計劃,美國科技服務業勞動力需求率先降溫。下半年,若科技行業失業蔓延到更多行業,或將扭轉整體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格局,居民工資性收入放緩,使得消費下行壓力加大。5月美國非農就業平均時薪同比增速連續兩個月下滑,較3月高點放緩了0.4個百分點。
五是財政補貼退坡,居民可支配收入回歸常態。2021年拜登政府上臺后推出美國紓困計劃,通過發放現金補貼、失業金救濟、貸款延期等手段支持居民部門現金流量表復蘇,美國居民個人儲蓄率最高突破了30%。但2021年下半年以來,財政轉移支付逐漸淡出,居民收入增長回歸常態,而且支出增長快于可支配收入增長,2022年4月居民個人儲蓄率一路下滑至5.2%,甚至低于疫情前的中樞。
六是疫情消退之后,居家相關商品需求減少。疫情爆發之初,疫情限制服務消費場景,而美國財政貨幣政策加碼,刺激居民商品消費率先復蘇,特別是居家辦公相關的耐用品需求激增。美國居民個人商品消費占比從疫情前的30.8%最高上升至35.9%。但是2021年二季度以來,美國商品消費逐漸退坡,并且高基數影響下商品消費實際同比已經跌至負增長區間。
綜合而言,展望下半年,美國消費動能或逐漸衰減,對GDP增長的拉動也將減弱,但消費內部結構調整仍具一定韌性。值得關注的風險是,如果美國持續高通脹并引發美聯儲過快加息,同時抑制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導致個人消費支出實際同比負增長,或將拖累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作者 羅志恒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