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夯實“人工智能+”發展底座
作為繼“互聯網+”之后國家推動技術革命和產業融合的又一戰略部署,國務院近日對外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智能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質量發展,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智能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國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教育與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區塊鏈與數據要素專委會主任陳曉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策提出的智能終端普及率目標實際上構建了一個可量化、可追蹤的指標體系。這一目標需要通過“硬件滲透+軟件賦能”的雙輪驅動來實現:一方面,需要推動智能網聯汽車、AI終端設備等硬件設施的規模化普及;另一方面更需要通過智能體服務、模型即服務等軟件生態的深度集成,真正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
陳曉華認為,政策采取了明顯的分層實施策略。其中,短期內(1年至3年)將以消費提質、產業升級和治理效能作為突破口,因為智能家居、文娛養老等消費場景已具備市場基礎,工業智能化和農業數字化也有較快落地條件,加之政務智能化能夠迅速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這些領域能夠較快形成示范效應。
當前,在我國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背景下,《意見》把“人工智能+”消費提質作為一項重點行動,圍繞服務消費和產品消費這兩個方面,給出了后續的重點工作方向。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進入了產業應用的關鍵階段,然而,要真正讓人工智能從‘技術進步增量’形成‘經濟發展增量’,仍需進一步在生產力提升角度發力。”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看來,此次《意見》聚焦生產力提升的重點領域,布局智能原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服務消費新模式、產品消費新場景等,能夠加快促進人工智能進一步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認為,《意見》將為我國新型消費市場勾勒出四個趨勢:即從“功能體驗”向“認知情感”升級,從“千人一面”向“一人千面”升級,從“輔助工具”向“智能伙伴”升級,從“單一業態”向“跨界融合”升級。比如,人工智能與低空飛行、增材制造、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可孵化出超越傳統認知的智能產品新形態,開辟全新消費市場。
“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突破50萬億元,并有望在不久將來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看來,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為“人工智能+”開辟了廣闊前景。超大規模市場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有利于降低企業生產和創新成本,激發企業將人工智能嵌入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陳曉華表示,總體而言,《意見》本質上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嘗試,其成功關鍵在于能否將技術投入有效轉化為產業生產力,并通過全球合作避免技術割裂,最終實現智能經濟對GDP增長和生產率提升的實質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