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不斷拓展與深入應用,汽車生產制造的全流程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會議指出,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創新帶應用、以應用促創新的良性循環。
在汽車制造領域,人工智能的深入應用推動著汽車產業不斷提質升級,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逐漸成形,汽車制造業加速步入“智造時代”。
制造邁向“智造” 人工智能融入全產業鏈
從制造邁向“智造”,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汽車裝備制造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視覺傳感器在汽車主機廠焊裝車間中應用。受訪者供圖
“作為工業門類中高度集成的行業,汽車產業正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說,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我國汽車制造行業已步入“深水區”應用階段,呈現出“全域滲透、全鏈賦能、全線升級”的顯著特征,汽車產業正經歷著深度數字化的轉型。在汽車沖壓、焊接、涂裝、總裝、三電、發動機等生產制造環節,數字化手段正深入應用,如AI視覺質檢系統替代傳統人工質檢,大幅提升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數字孿生平臺則對生產裝配過程進行模擬,預判工藝風險,縮短新車型產線的部署周期。
“當前我國正在向制造強國邁進,人工智能也是提升我國汽車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需要從研發創新、生產制造等多個環節入手,攻克芯片核心技術,持續提升產品在全球工業領域的競爭力。”陳士華說。
聚焦安全“盲區” 賦能汽車智造新場景
當前,眾多汽車生產車間已擁有“智慧大腦”。在奇瑞、零跑、蔚來、江淮等汽車主機廠中,一群焊接機器人可在極短的時間內精準完成上百個焊點的焊接任務;AI安全視覺傳感器全域布控為生產安全保駕護航;在汽車生產線上,自帶大腦的AI質檢視覺傳感器確保問題件、不良件不會流出生產車間……
“AI視覺技術為工業機器人植入‘慧眼’與‘智腦’,大幅提升其智能化水平,驅動生產制造邁向更高階的安全性與效率。”普曼(杭州)工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亞鵬表示,作為汽車制造業領域的科技新銳代表,區別于人工智能泛領域的布局,普曼工業聚焦汽車制造業細分賽道,通過深度推進AI人工智能技術與工業場景的深度融合,解決行業痛點問題。公司自主研發的安全視覺傳感器與防錯視覺傳感器可有效規避人機協作風險與設備損傷,更通過實時、高精度的過程質量監控,提升產品良率與一致性,助力汽車生產達成降本增效與品質升級的雙重目標。“我們也希望與‘杭州六小龍’以及其他創新企業一起,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持續探索技術創新的疆界”。
AI不僅在改變汽車的使用方式,也在深刻變革汽車的生產制造過程。AI賦能的智能制造,使得汽車生產更加柔性化、高效化、智能化,從物理疊加向智能融合升維,從而實現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
“當前,普曼工業的視覺傳感器已廣泛應用于汽車廠的沖壓、焊接、涂裝、總裝、三電等多個場景,在多家汽車主機廠全面落地,我們希望通過對生產過程的實時、高精度、可追溯的智能管控,為企業提升產品品質、優化運營效率提供支持,讓新質生產力更好地賦能制造業,也為高可靠性、高附加值、可持續‘智造’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張亞鵬說。
打破數據孤島 擘畫汽車智造新未來
“汽車制造業與人工智能行業的融合,對人工智能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汽車制造產業對人工智能技術在精度、實時性和穩定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陳士華表示,盡管當前不少汽車企業都在積極探索數字化,但數據孤島問題依然存在,且不利于整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他認為,未來需進一步強化區域算力中心建設,促進數據資源共享,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數字化等新技術優勢,開展前瞻研究,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期待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應用,助力汽車產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
“當前國內不少創新型科技企業都在積極深入研發,讓人工智能融入汽車生產制造的全流程,為汽車制造智能升級提供更多支持。”陳士華認為,汽車產業智能升級需要產業鏈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傳統汽車制造企業應積極擁抱新技術,人工智能創新企業可以結合汽車制造需求創新產品,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
陳士華認為,應從多個方面鼓勵在人工智能領域探索和嘗試的中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提供相應的政策與人才支持,為汽車智能制造注入更多中國力量。在智能制造發展的前提下,中國人工智能企業生產出的AI工業設備將更適應世界的第四次工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