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塑造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方向明確、舉措務實,隨著一系列政策舉措持續落地,我國將不斷拓展開放空間、釋放發展潛能,塑造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推動外貿外資實現穩中向好。
釋放制度型開放紅利
“封關不是封島,而是進一步擴大開放”,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的這句表述,在外媒報道中被高頻引用。今年12月,海南將正式啟動全島封關運作,這是一場制度型開放的新嘗試,也標志著我國在更高層次、更深領域推進開放邁出關鍵一步。
今年上半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任務,我國堅定不移推動制度型開放,大力提升開放平臺功能,深化多雙邊經貿合作。截至今年7月初,國家層面已累計復制推廣379項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成果,形成了改革紅利共享、開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
然而,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比,我國在部分領域仍存在一定差距,進一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是必然選擇。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說,構建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是制度型開放的重要目標。為此,要深化營商環境建設,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增強政策穩定性和透明度。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彭波認為,深化制度型開放,可以自貿試驗區、海南自貿港為試點,在相關領域開展壓力測試,推動國內法規與國際規則兼容,進而引領國際規則制定。
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匯聚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達到34.6%。今年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1278.7億元。我國已成為外資布局高新技術產業的熱土。
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加速融合,我國逐步成為全球資本與技術匯聚的戰略高地。眾多外資企業敏銳把握到中國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的機遇,紛紛聚焦前沿領域加大投資。達索系統在上海啟用在華首家開放創新實驗室,固瑞特在天津啟動建設新型復合材料研發中心,施耐德電氣(中國)技術本地化創新中心落地北京……跨國企業用一筆筆新投資宣示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也折射出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彭波認為,當前,中國正逐漸成為全球創新鏈與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可進一步強化相關優勢,吸引更多高質量外資。以超大規模市場牽引深度合作,吸引全球企業共建“研發—制造—服務”一體化體系,以市場收益反哺技術投入,以技術升級協同市場成長;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降低企業數字化改造成本,為全球企業提供高效率的算力服務。
推動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
近年來,我國堅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提高國際話語權與規則塑造力。一系列努力成果,為經濟全球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當前環境下,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劉斌認為,要積極參與電子商務、綠色貿易等新興領域規則討論,融入中國發展理念。在競爭政策等相關議題上,尋求與發達國家的最大公約數。積極推動區域經貿協定網絡建設,加快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升級談判。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參與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劉斌表示,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在項目合作中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規則和標準,讓更多發展中國家認可并采用,逐漸在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塑造規則影響力。
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互聯互通與產能合作對塑造國際合作新優勢至關重要。萬喆認為,要深化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合作,推進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合作,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場合作,如中馬“兩國雙園”模式等。此外,不斷完善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加強各領域多邊合作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