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申佳平)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日前印發《電力裝備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提出通過提升裝備供給質量、擴大國內有效需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加快裝備推廣應用、強化標準支撐引領、優化行業發展環境、推動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強化產業鏈協同等八項舉措,夯實電力裝備行業增長基礎,為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向好提供堅強支撐。
近年來,全球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加速推進,我國正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電力裝備行業帶來旺盛需求,整體來看,電力裝備行業穩增長形勢良好。《工作方案》提出,2025—2026年主要目標是:傳統電力裝備年均營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裝備營收穩中有升;發電裝備產量保持在合理區間,供給得到有效保障,新能源裝備出口量實現增長;重點地區、重點企業帶動作用加強,電力裝備領域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年均營收增速7%左右,龍頭企業年均營收增速10%左右;推動一批標志性裝備攻關突破和推廣應用。
《工作方案》提出八項工作舉措具體如下:
一是提高裝備供給質量。統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突破一批標志性裝備,進一步提升電力裝備供給水平。推動“鍛長板”,加快風電等新能源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實施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行動,提升產品及技術安全可靠性、經濟可行性和能量轉化效率。加快“補短板”,依托能源、制造、材料等領域國家科技專項,統籌推進一批關鍵零部件攻關突破,繼續在新能源、智能電網裝備等領域支持遴選一批關鍵核心產品創新項目。
二是擴大國內有效需求。依托能源領域重大工程項目,穩定電力裝備需求。加快推進陸上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推動海上風電規范有序建設,積極推進風電和光伏發電分布式開發、水風光一體化開發。繼續實施煤電“三改聯動”,推進新一代煤電改造建設,穩妥有序淘汰落后產能。積極穩妥推動重大水電建設,積極有序開發建設抽水蓄能。穩步推進核電開發,積極安全有序推動一批沿海核電項目核準建設。優化全國電力系統設計,核準建設一批重點電力互濟工程。推進智能微電網建設和電源電網側儲能應用,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
三是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強綠色基建、新型基建等領域合作,拓展電力裝備海外市場。發揮好雙多邊合作機制作用,深化與新興市場國家在風電、光伏、儲能等領域全產業鏈合作,引導企業合理有序開展海外布局,強化產品質量,打造電力裝備品牌形象。支持電力領域對外承包工程合作,鼓勵能源開發企業、裝備制造企業、金融機構組團出海。深化國際合作,鼓勵零部件制造企業積極融入海外供應鏈。
四是加快裝備推廣應用。充分發揮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政策體系作用,加快電力裝備領域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實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支持電力裝備企業申報項目,鼓勵通過保險替代質保金。組織開展能源領域首臺(套)評定,強化示范項目引領。加快電力裝備領域首臺(套)試驗驗證平臺建設,推動資源開放共享,搭建電力裝備研制與產業化之間的橋梁。發揮國有企業大用戶作用,鼓勵采購電力裝備領域創新產品。
五是優化行業發展環境。強化電力裝備行業自律,營造良性競爭環境。研究制定風電裝備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和管理辦法,推動風電裝備研發迭代保持合理節奏。深入實施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政策,引導產業優化布局和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優化招投標規則,引入多種評價體系,開展裝備全生命周期評估。鼓勵行業協會組織開展行業自律工作,引導企業通過提升質量、強化服務等手段提高競爭力,推動電力裝備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六是強化標準支撐引領。不斷完善電力裝備領域標準體系,通過標準提升帶動電力裝備質量提升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加快變壓器、電機等技術標準升級,引導低端產品更新改造。完善電線電纜等行業標準,進一步強化質量要求。加大回收循環利用標準供給,發布一批電力裝備領域回收利用和再制造標準,有力推動產業循環暢通。推進標準國際化,強化與國際組織的溝通交流,加強技術標準、檢驗檢測、認證等方面的國際互認,為電力裝備出口打好基礎。
七是推動綠色智能轉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電力裝備深度融合,加快推進裝備綠色化升級改造,通過優質供給創造新需求。引導電力裝備領域企業加快全流程數字化轉型;結合算力中心建設等新需求,進一步提升配電母線智能化水平;開展智能工廠梯度培育行動,加快“5G+工業互聯網”典型場景在電力裝備領域應用。提高電動機、變壓器、配電裝備等能效水平;促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備循環,鼓勵企業開展退役葉片、光伏組件等再利用,穩妥推進發電機、齒輪箱等高附加值產品再制造。
八是加強產業鏈協同。支持電力裝備領域先進制造業集群落實好培育提升行動,加快向世界級邁進,發揮重點集群帶動作用,穩定行業增長。鼓勵符合條件的電力裝備領域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在電力裝備領域開展產業鏈共鏈行動,發揮鏈主引領作用,推動將配套中小企業納入重要供應鏈,培育認定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