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記者從安徽師范大學獲悉,該校地理與旅游學院施開放教授牽頭,聯合國內外專家科研團隊,創新融合夜光遙感、物種分布等數據,構建智能機器學習模型,在全球范圍內首次系統評估了近20年城市爬坡對自然棲息地喪失、破碎化以及瀕危物種生存危機的深遠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城市》上。
在全球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適宜開發建設的平坦土地資源日趨緊缺,城市建設用地逐漸向生態系統更為脆弱的丘陵、山地等區域擴展,這一城市發展現象被學界定義為“城市爬坡”。此前,全球范圍內缺乏從宏觀視角解析城市爬坡對陸地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系統性研究,從而制約了在“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背景下科學合理地制定土地保護策略。
研究人員通過模型分析與數據驗證發現,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間,全球城市爬坡面積累計達1165萬公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35%的城市爬坡區域集中在僅占全球陸地面積2.4%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內,直接造成673萬公頃自然棲息地喪失,直接受此影響的瀕危脊椎動物物種比例超過70%。基于現有發展趨勢與模型預測,到2050年,全球將有53個國家難以實現中度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69%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可能無法達到預設的保護里程碑,生態保護形勢嚴峻。
施開放認為,這一研究成果不僅響應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及“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迫切需求,也為高生態敏感區域的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保護政策制定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和科學的決策參考。
《自然·城市》期刊在同期內容中特別配發了編輯簡報與專家評論。業內專家高度認可此項研究的創新性與政策意義,評價其“填補了全球山地城市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的關鍵空白”,并指出該研究為推動全球可持續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提供了“重要藍圖”。(記者 洪敬譜 通訊員 劉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