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杜燕飛)日前,在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務貿易發展論壇上,與會嘉賓表示,當前,服務貿易已成為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的新引擎,數字技術大幅提高了服務的可貿易性,便利化是釋放服務貿易增長潛能的重要基礎。中國要以制度型開放推動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提升服務貿易便利化水平,推進全球服務貿易開放創新合作。
“當前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數字化正成為服務貿易發展的新動力,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進步及其應用將為服務貿易發展開啟新藍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中國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前沿技術創新與應用,為服務貿易發展賦能,同時完善數字經濟治理,擴展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培養更多技術人才,創新商業模式,深化與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合作,推動中國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開放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不會被逆轉。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擁抱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進一步深化與世界市場的融合聯通,強化與各國的產業協同,通過服務貿易開放合作,為全球經濟繁榮發展注入更大動力。
“以制度型開放推動一流營商環境建設,進而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既是當下中國服務貿易開放發展的新趨勢,更是推動中國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培勇認為,一流營商環境對應的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體現的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于營商環境的要求;一流營商環境的打造離不開國際化,離不開對外開放;以制度型開放推動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有一系列具體規定和要求,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有明確的參照系,有特定的指向和客觀標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建議,參照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國內規制參考文件》,規范服務領域許可、資質和技術標準,簡化許可審批程序,降低跨境服務貿易成本;逐步放寬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準入限制,逐步減少或取消外資在服務業持股比例限制,允許外資在更多領域設立獨資企業;將服務業作為下一階段負面清單縮減的主要著力點,在保障產業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依托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加大制度創新力度,穩步推進全國跨境服務貿易梯度開放;實施服務貿易全球合作伙伴網絡計劃,鞏固重點合作伙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
“服務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國家創新和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樸之水表示,為更好地釋放服務業開放紅利,建議繼續開展試點,擴大外商投資進入中國市場,重點推動部分領域的開放;系統性梳理和優化服務業相關法規,推動重點領域結構性改革;參與數字治理等前瞻性議題。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位居全球第二。以北京為例,2024年,北京市服務貿易規模再創歷史新高,總額達到1.17萬億元,占對外貿易的比重超過20%,呈現出穩中有進、量質提升的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