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快評
龔名揚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90后“畢房族”數量逐年上升成為當下樓市的一個新特點,有的大學生甚至房產證先于畢業證到手,這一報道引起了輿論廣泛關注。
對于靠父母給首付或者全款,畢業就已經有房子的“畢房族”,有人說他們是公然啃老,有人說他們的青春過早被房貸所拖累,工作被房子綁住了云云。從筆者能夠找到的資料來看,“畢房族”一詞最早出現在四五年前,比“畢婚族”這個詞出現得晚一點,當時并未引起廣泛關注。
早些年,人們不太談論是不是有房才能結婚,因為那時候結了婚,小倆口努力一些年還是可以買到房的。但最近幾年,隨著房價的上漲,在一二線城市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如果不是工作能力出類拔萃的話,要在工作前幾年就靠自己能力買到房子,可能性極小。
真正出現對“畢房族”大規模討論是在2013年的畢業季,當時爭論的內容和我們現在差不多:有父母相助的“畢房族”令人羨慕,也引來輿論“啃老”之疑問。當時就有專家稱,不用買房奮斗,不利于畢業生拼搏、進取之心,“人生目標和定位會有所降低。”
這哪叫討論,簡直是聲討。但事實是,如果一個大學生在2013年畢業季做個“畢房族”,還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先買好房然后自己還貸;如果當時選擇做一個“有骨氣”的人,幾年拼搏下來打算買房,你可能會發現自己這幾年的積蓄加上父母當年打算給你做首付的那筆錢,在今天加起來還不一定夠給首付——尤其是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
房子在升值,而你的錢卻在相對貶值,再加上你租房那幾年錢還讓房東賺了不少,年輕人消費還管不住手,此消彼長,當你想到要結婚要買房子的時候,大多數人想到的可能還是父母吧。
有很多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對“畢房族”加以指責,其實大可不必——別人買房用的是誰的錢跟你有什么關系呢?人家買房有父母的幫助是好事,不是偷不是搶更不是炒樓投機,只是為了以后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談對象時能夠更有底氣,能夠不用在房東漲價的時候急急忙忙找地方搬。
換句話說,“畢房族”絕大部分都是剛需客,是合理的住房需求,國家保障公民合理的住房需求。對于別人合理的住房需求橫加指責、窮追猛打,在筆者看來本身就不是什么高尚的事,而且十分無聊。
而對于“畢房族”來說,如果有家人的幫助能夠先買一套房其實并非壞事,就當是固定資產投資吧。年輕人千萬不能因為一時的意氣,聽了所謂“專家”的話而拒絕家人的好意,因為到以后要自己開口就更不好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