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適應·堅持
羅朝文
近日,一則美國召回所有海外航母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事情肇始于今年1月初,外媒報道稱,美國將召回所有部署于海外的航空母艦,這意味著,自二戰以來,首次出現全球海域中沒有一艘美國航母游弋的狀況。一時間,網絡輿論沸騰,各種分析解讀層出不窮,有人稱美國撤回是美國戰略調整的跡象,有人分析這次撤回是美國海軍要求政府增加預算的“示威”……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然而,認真思考美軍這一行為引發的熱議,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人們已經習慣了美軍航母在全球的部署和游弋,一旦情況改變,大家似乎還真有點兒“不適應”。
從冷戰后的國際格局看,這種“不適應”情有可原。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20多年來,游弋全球的美軍航母編隊,是美國維護其全球利益、干涉地區局勢、發起戰爭行動的重要工具。在海灣、阿富汗、伊拉克等戰爭中霸氣外露的美軍航母編隊,一直是媒體聚焦的熱點,也成為超級大國展示實力的重要標志。
但是,如果將視野投射到更久的歷史維度,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無論是冷戰和兩次世界大戰,乃至一戰前更久遠的歷史中,這個星球的海洋上,一個個崛起大國的艦隊都曾留下過游弋的航跡。大國的興衰,力量的轉移,是時代發展的永恒主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永遠成為這個世界唯一的秩序塑造者和受益者。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美國史學家沃爾特就說過:“美國人正在喪失他們習慣于向世界發號施令的力量……”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時至今日,美國航母雖然游弋全球,但這一龐大武裝力量的指揮者,卻需要考慮更多制約因素,不能毫無顧忌地發號施令。從這個角度出發,適應他人的變化,更應該成為常態。
美國人“癡迷”戰略,一會兒是戰略規劃,一會兒是戰略調整,一會兒又是戰略倡議,“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熱乎勁還沒過,“抵消戰略”又來了,真是有些“亂花漸欲迷人眼”。其實,調整也好、規劃也罷,面對美國尤其是美軍的種種動作,我們最重要的還是淡定、適應和堅持——淡定面對他人的調整,適應國際力量轉移和自身角色的變化,堅持自身的發展道路和目標。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不達目的不回頭”的決心,把自己的事做好。當我們懷揣夢想奮力前行時,當我們穿越風雨海闊天空時,曾經的驚濤駭浪,又能在心中留下怎樣的波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