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裝備、一支部隊的戰斗力建設離不開三點,人、武器以及人與武器的結合,航母也不例外——
美軍航母如何生成戰斗力
王雪 李劍
一個國家計劃打造航母部隊時,首先要根據自身的安全需求、戰略目標、任務規劃、地緣特征、國力支撐等實際情況進行平臺選擇,是大型、中型還是小型,是常規動力還是核動力,是垂直、滑躍還是彈射起飛等。美國海軍擁有當今世界最大規模航母編隊,現役航空母艦多達10艘,且全部是排水量10萬噸左右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目前已經開工的新一代CVN-21“福特”級航母就多達3艘。隨著美軍“杰拉德·福特”號航母下水試航和新一代隱身艦載機F-35C成功試飛,美軍航母戰斗群新的作戰力量體系已經呈現雛形。美軍航母戰斗力生成的過程,呈現出技術引領、體系優化、戰法創新等特點。
技術引領——
打造航母戰斗力跨代優勢
眾所周知,影響航母戰斗力諸要素中,裝備技術首屈一指。美軍在航母設計建造初始階段,就利用科技創新成果,集成最先進的技術與裝備。新一代“福特”號航母就是典型,技術先進亮點紛呈:一是裝設新型A5W壓水反應堆,使其生產的電力是現役“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配電系統的3倍,并確保在50年的全壽命期內,不必更換堆芯,大大提高了航母的在航率。二是采用電磁彈射器,將提高艦載機出動量三分之一以上,還能適應各種艦載機(包括無人機)的起飛速度、重量要求,調節加速度并減少一半左右的重量、空間和人力。三是攜載高隱身性的新型F-35C戰斗機和各種多功能無人機,特別是新型X-47B無人作戰飛機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未來海上作戰的模式。四是換裝包括電磁軌道炮、高能激光、高能射線等新概念武器,大大突破現有航母的火力打擊概念。盡管造價一超再超,工期也一拖再拖,但卻“物有所值”,“福特”級航母全面、系統和大幅提升的戰斗力,將在21世紀上半葉確保美國海上霸主的領先優勢。
體系優化——
發揮航母編隊最佳戰斗力
航母編隊被美國人譽為“國際政治的筆尖”,無論是和平時期的非戰爭運用,還是沖突時期的戰爭運用,航母編隊都是美軍最常使用的力量。美軍利用航母編隊、艦載機聯隊和海外基地打造出的體系作戰能力,有效確保了航母戰斗力的發揮。在信息系統方面,以航空母艦、艦載機、護航艦艇的信息系統,構建航母編隊信息體系,與遠程情報支援一道,滿足編隊指揮控制、艦載機作戰和艦艇作戰的需要。在作戰系統方面,以艦載機、護航艦艇和航空母艦本身作戰系統為主要手段,構成較為完善的編隊對空作戰力量體系、對艦作戰力量體系、對潛作戰力量體系和對陸作戰力量體系,依據各型兵力的戰術技術特點,按不同任務、不同距離、不同時點、不同目標和不同要求,合理分配和使用各種力量。在保障方面,美軍利用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簽約港口、軍事設施以及預置船隊,為航母編隊在世界遂行任務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后勤、裝備、戰場保障,成為航母戰斗力發揮的重要支撐。
人才培養——
打牢航母戰斗力成長根基
航母作為新技術、新裝備、新手段的集合體,其戰斗力生成特別依賴于各類專業人才的系統持續培養,包括各類指揮人才、技術人才、專業裝備保障人才等,特別是艦載機人才群體。美軍經過數十年的實踐積淀,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艦載機人才培養體制。其艦載機飛行員培訓主要分為院校訓練和部隊大批訓練兩個階段實施,培訓了大批艦載機飛行員。航母艦長、航空部門長、作戰指揮軍官等專業人才大多依托海軍院校或培訓基地組織初級、中級、高級培訓。同時,在航母駐泊港口附近建立設施齊全的綜合保障基地,保障艦載機飛行訓練,完成對航母指揮軍官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各類在崗培訓,最后根據作戰任務需要直接派出飛行、指揮、保障、救援等各類人員上艦執行任務。
戰法創新——
針對威脅變革運用方式
有不少專家認為,世界上正在發展和使用精確制導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和反艦巡航導彈的國家急劇增多,特別是反航母彈道導彈的出現,對美國航母的海上作戰行動和生存能力構成了不小的威脅。針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威脅與挑戰,美軍開始加速創新相應的作戰方法,“空海一體戰”就是其中之一,還有最新的“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作戰概念,利用新的裝備、新的武器系統實施新的戰法。比如將航母及其編隊拉至盡可能遠離岸基機動彈道導彈有效射程之外,或者派出X-47B這樣的超高實用升限、超遠航程、超長留空時間的隱身無人戰斗機,或者使用電磁軌道炮、激光、微波等定向能新概念武器系統實施全方位防護等。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美軍將致力于建立高效統一的戰區信息場,從而使航母攻擊編隊指揮部有能力實時指揮艦載航空裝備和海基無人機的作戰行動,實時引導海基巡航導彈等,這些措施將使美軍航母戰斗群的作戰樣式發生明顯變化。
實戰模擬——
打磨航母堅實作戰能力
航母設備系統復雜、戰位眾多,人員協同難度大,所以航空母艦訓練的復雜性遠遠大于海軍其他艦艇,是海軍所有訓練中難度最大、周期最長的。美國海軍在長期的航空母艦訓練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除了實裝訓練之外,美軍廣泛使用模擬訓練的方法進行訓練,既能提高實裝訓練效果,又可減少航母武器裝備損耗,節約經費開支。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模擬訓練已廣泛用于航空母艦訓練的各個戰位、各個階段,包括個人訓練、整體訓練和實戰化訓練。美國海軍還利用網絡技術開發了“作戰艦船戰術訓練系統”,將現有大部分艦載訓練器材一起聯入局域網絡中,提供多種作戰樣式的作戰編隊訓練,利用虛擬作戰環境、作戰對象和作戰兵力,使分布在不同區域的各級指揮員在同一個虛擬戰場上“交戰”。
在2004年初,美國海軍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不在同一地域的3個航母戰斗群在同一模擬作戰環境下實施的港內演習,其中“斯坦尼斯”號航母戰斗群在圣迭戈,“卡爾文森”號航母戰斗群在太平洋西北部港口的布雷頓和埃弗雷特,“杜魯門”號航母戰斗群在諾福克。演習想定由“聯合半自動化部隊模擬系統”提供,并通過網絡分發到每個航母打擊大隊的艦艇上,通過各個艦艇上的“作戰艦船戰術訓練系統”聯網實施。計算機模擬訓練不僅可以模擬海上實戰,而且能夠對決策方案進行模擬推演,評估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啟發新的作戰思想,預測海上作戰的發展趨勢,提高指揮官和參謀機關的謀略水平。目前,分布交互式網絡化作戰模擬系統已成為美國航空母艦編隊實施訓練的主要手段之一。
(作者單位: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