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6日電 自然資源部5月16日圍繞“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張兵介紹自然資源部發揮“多規合一”改革體制優勢,提高城市空間治理能力、服務和保障民生、推動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
張兵表示,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自然資源部著力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通過7年不懈努力,完成了空間規劃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重構,“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已基本形成。
張兵從以下6個方面介紹了改革成效:
第一,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促進國土空間布局優化,全面助力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要發揮好國土空間規劃的重的國土空間規劃為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重大戰略提供空間支撐和基礎保障。
一是牽頭編制完成我國首部“多規合一”的國家級國土空間規劃。《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已于 2022年10月由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對全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全局安排,為支撐國家戰略落實提供空間保障,具有重要歷史性、標志性意義,也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實踐成果。
二是結合《綱要》編制,完成全國“三區三線”劃定工作,夯實國家戰略落實的安全底線。自然資源部基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工作的成果,堅守耕地保護“國之大者”,劃定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陸域和海域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遏止城鎮無序蔓延,加強城鎮開發邊界內部城鎮空間功能結構優化,提升城市空間品質。
三是推進重要區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京津冀、黃河流域的國土空間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復實施,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士空間規劃已進入報批階段,中部地區等區域的正在加快編制。部分超大特大城市正在結合實際開展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
第二,持續完善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監督,讓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藍圖”落地見效。
《若干意見》建立了“五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包括國家、省、市、縣、鄉鎮“五級”總體規劃,區域(流域)和相關領域的專項規劃,以及覆蓋城鄉、陸海等各類區域的詳細規劃。
一是全國省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基本批復完成,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二是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這個“1”的基礎上,各層級統籌和綜合平衡交通、能源、水利、住建、文化、教育、衛生、民政等相關部門各行業專項規劃空間需求,形成“1+N’的工作格局。工作中,自然資源部堅持統分結合、各部門一起商量著干,促進部門融合,齊心協力,保障國家發展規劃目標任務落地,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最近,自然資源部正在重點推進耕地保護、國土綠化等自然資源領域的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強化規劃引導,在“一張圖”上統籌協調耕林關系,消除矛盾。
三是持續推進詳細規劃改革完善。詳細規劃是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核發各類規劃許可的唯一法定依據。自然資源部依托“一張圖”,確定各行業項目選址、空間形態和用地規模,確保用地不沖突、空間不打架,保障項目落地實施。自然資源部正在探索存量地區、新區、鄉村地區、自然保護地、海域海島等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詳細規劃,特別是城市存量空間盤活優化的詳細規劃編制方法,加強規劃與土地政策融合創新,服務城市更新實施運營維護,更好適應市場環境的需要。自然資源部落實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要求,加強對鄉村地區詳細規劃工作的指導,近期發布了“通則式”規劃技術管理規定的編制要求,既促進鄉村地區規劃管理全覆蓋,又減輕地方編制規劃的負擔。
第三,不斷健全法規政策和技術標準,保障國土空間依法治理、規劃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
一是加快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立法。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已經明確了國土空間規劃的法定地位。《國土空間規劃法》已列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第一類項目,正在加快修改完善。此外,浙江、寧夏、海南以及南京、寧波、大連已出臺國土空間規劃條例,積累了豐富的立法實踐經驗。
二是持續健全國土空間技術標準。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指導下,自然資源部成立了全國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發布了兩輪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發布了2項國家標準和12項行業標準,正在推進8項國家標準,25項行業標準研究工作,填補了空間治理領域計劃,發布了2項國家標準和12項行業標準,正在推進8項國家標準,25項行業標準研究工作,填補了空間治理領域多項技術標準的“空白”。例如發布《城區范圍確定規程》首次完成全國683個設市城市的城區范圍劃定,實現對部分城市化地區的標準化統計,并已在多領域開始應用。
三是完善規劃實施管理政策。開展了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簡化審批流程,改善營商環境,向市場釋放改革紅利。近期將加快出臺三條控制線的管理辦法,對“三區三線”進行合理優化,給予地方一定的彈性空間,支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改革任務,自然資源部正在加快研究出臺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
第四,推進國土空間治理數字化轉型,促進從“靜態管理”到“智慧治理”。
一是大力推進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深化司局、部局、部門、部省的融合,立足于“兩統一”管理要求,以夯實底座、規劃上圖、管理上圖、應用鏈接為重點組織建設,并注重運用數字化手段,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實施體檢評估,解決規劃管理、自然資源中的突出問題,真正讓規劃活起來、把資源管起來、讓大家用起來。
二是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在“一張圖”基礎上研發搭建連通國家、省、市、縣4級的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體系,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對“三條控制線”、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以及規劃明確的其他管控引導要求的落實情況,開展常態化監測、評估、監督,及時預警、糾正、處置苗頭性問題和重大違法違規行為。
第五、培育國土空間規劃新的支撐力量,增強科技實力,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規劃、土地、測繪、海洋、信息化等多領域人才隊伍在開展規劃編制、實施管理、監測評估及相關研究過程中,相互包容、相互借鑒,實現融合發展,不斷壯大注冊規劃師和規劃編制資質單位隊伍。加強規劃學科建設和規劃專業人才培養,加強政產學研融合。今年,自然資源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結合《學位法》正式施行,加強對現有規劃人才培養過程的改造升級。
二是增強規劃行業科技實力。在國家中長期和“十四五”科技規劃中部署國土空間規劃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已建立了16個國土空間規劃相關領域的重點實驗室。積極應用最新科技創新成果,自然資源部以及廣東、浙江、杭州、武漢、深圳、長沙等地方自然資源部門探索部署人工智能本地化大模型,積極培育“數智規劃”。
第六,指導地方自然資源部門開展豐富的規劃實踐,全力服務好人民城市建設。
自然資源部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規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導各地結合人民城市建設,組織開展豐富的規劃實踐,例如上海15分鐘生活圈、成都公園城市、杭州全齡友好城市等,真心實意幫助人民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我們組織和鼓勵城鄉規劃師主動下基層、進社區,聽取群眾需求,使城鄉規劃師成為建設人民城市的“生力軍”。自然資源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先后出臺了支持“城中村”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平急兩用”公共設施建設、城市更新等規劃政策指引,加強自然資源領域的政策供給,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
張兵強調,自然資源部將以高水平規劃護航城市高質量發展,實現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規劃讓城市發展更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