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品質 形成鄉村旅游格局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村容村貌的改觀,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農村內涵的提升。如何將農村建設成承載致富產業,讓農民群眾分享紅利的美麗鄉村?柞水縣經過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探索出讓農民不失地、不失利、不失業的農企合作的經營模式,率先引進民營資本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柞水縣山城美現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投資美麗鄉村建設的企業之一。該公司負責人陳先生說:“我們租賃了十多戶土屋,投資開發了‘云林小屋’,按照‘外表五千年、室內五星級’的標準,設計改造出高端民俗居,聘請農戶參與經營和管理,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該公司還租賃了村民近200畝土地,規劃建設了花錦園,種上了向日葵、劍蘭、百合等花卉生態園,是理想的婚紗攝影基地,還將成為集休閑垂釣、戶外拓展、觀光旅游的度假目的地。
一份土地,二份收益;三間瓦屋,分享紅利。隨著美麗鄉村的升級,經營的多樣化發展,農民也得到了更多的實惠。村支書胡平志介紹說:“農民把土地租賃給企業,不但收取了租金,而且還能在自己的地里打工掙錢,實現了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效益得到了無限放大。”
立足山水田園等自然資源稟賦,依托國家級景區,結合旅游要素發展特色產業,發掘鄉土、農耕、美食等地方特色文化,將文化元素滲透到農家樂改造建設中,使朱家灣的品質得到大幅提升。同時,規劃了朱家灣入口形象區、大坪地移民區、牛背梁核心區、沁園新村區和花錦園區五大區域,實現功能互補和空間最大化利用。修建了龍泉塑造,生態圍墻,親水河道,荷塘景觀等,利用空地建成了800平方米生態停車場。開展了推廣茶道、推廣美食之家、推廣制作之星、推廣迎客之道、推廣電子商務、推廣WiFi“六推廣”和一種高尚的情懷、一處潔凈的院落、一個舒適的標間、一對勤勞的夫妻、一桌可口的飯菜、一臺營銷的電腦“六個一”活動,加快了業態發展的步伐。
陪同記者采訪的營盤鎮干部對這幾年的變化深有感觸:“縣上在環境治理中打出組合拳,以治理‘五亂’為突破,以整治農村‘臟亂差’為抓手,組織開展了‘四改’、拆除‘五廢’、和治理‘五堆’行動,建立了‘戶投村收鎮運縣處理’垃圾集運處理設施體系,朱家灣的面貌今非昔比。”
無論漫步在朱家灣的溪水河畔,還是徜徉在石甕社區休閑棧道上,總能看到農民群眾忙碌的身影,他們在為自己的富裕目標而努力,為遠大的理想而奮斗。
安居樂業 農民增收持續加力
“借助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柞水人的共識。”縣委農工部副部長駱世鋒說:“通過建設美麗鄉村,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帶動了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農民增收的步伐。”
“現在環境改變了,產業如雨后春筍地發展起來,農民的收入也翻了幾番。”43歲的朱家灣村一組村民趙明海說。多年前,趙明海種植香菇,后來又搞運輸,一人勞作難以養家糊口。2010年,新村開始建設,他看到了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朱家灣的商機,將土地租賃出去,2011年開辦起農家樂,每年毛收入達到30多萬元。
為了讓農民留得住、有事干、能掙錢,柞水縣鼓勵農民發展農家樂產業,采取農戶自籌、政府補貼的方式,對朱家灣村的農家樂進行改造升級。目前,全村已發展具有食宿、娛樂、休閑功能的升級版農家樂105戶,酒店3家,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400余人。去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107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