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馬宏濤
務工群眾采摘辣椒
立秋出伏,喜迎豐收。近日,筆者走進洛南縣景村鎮景興村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一排排日光溫室在陽光下泛著銀白的光澤,勾勒出鄉村產業振興的獨特風景線。棚內,新鮮的辣椒長勢喜人,工人正忙著采摘、分揀、裝袋,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更令人欣喜的是,這些蔬菜早已通過“訂單”模式,實現了產銷對接。
今年以來,景村鎮立足景興村自身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引領作用,瞄準閑置資源這塊“硬骨頭”,精準發力,大膽創新,蹚出了一條資源高效利用、村集體有錢辦事、群眾多元受益的振興新路子,實現了村集體與群眾收入雙增長。
產業困境“小散弱”與資源閑置之痛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但眾多村級產業發展面臨著重重挑戰,景興村也不例外,以往傳統的小規模種植產業“小散弱”,缺乏規模效應和市場競爭力;蔬菜種植戶各自為戰,缺乏協同合作與標準化管理,導致蔬菜產量和質量不穩定,附加值低,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村里雖建有產業園區,但由于規劃和運營管理不善,大量土地、設施、廠房等資源長期閑置,不僅未能帶來經濟效益,反而成為負擔。此外,部分群眾對產業發展認識不足,存在觀望和保守心態,缺乏參與積極性。
支部領航凝聚共識謀發展
景興村面對村內產業“小散弱”、產業園區資源閑置等問題,村黨支部帶頭調研,明確“依托資源找企業、村企聯營破難題、示范引領促增收”思路,反復宣講聯營模式的優勢,先后打消怕企業占好處、怕集體資產流失等疑慮,凝聚起“要發展必須聯營”的共識。
景村鎮堅持“寧缺毋濫”原則,黨支部牽頭成立考察組,從企業實力、合作理念、帶動能力等維度篩選,最終與陜西封子山農業有限公司、洛南縣辣上天專業合作社達成合作,以村企聯營模式盤活閑置資產,示范帶動放心蔬菜產業發展。建立“黨支部+企業”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召開碰頭會,協調解決村企聯營事宜。成立由黨員、村民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全程參與產業園區盤活、收益分配等環節,確保產業園區聯營過程公開透明。
村企聯營激活資源促增收
村上通過黨支部搭臺、村企唱戲、群眾得利,實現了資源互補、優勢疊加,讓“沉睡”的資源變成“流動”的資本。該村對占地40畝的景興村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村級閑置資產進行整合和改造,采取“四季輪作多茬收獲”模式,種植以豆角、辣椒、蒜苗、西紅柿、黃瓜等為主的“放心菜”19棚,為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通過推行“村黨支部+村集體+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村黨支部發揮組織優勢,協調解決企業用工、水電保障等問題;村集體以產業園閑置土地、閑置資產入股;企業負責提供技術、市場和管理經驗,形成“企業抓運營、黨支部抓保障”的良性循環。通過村企聯營,實現村級自主經營轉變為企業規范化運營,村級收益由單一的土地流轉收益轉變為土地流轉收益和企業分紅收益兩大部分,土地流轉租金年可收益2.5萬元,企業分紅年可收益5萬元,輻射帶動80多名村民就近務工,人均增收3000元。
黨員示范帶動群眾共參與
村上黨員紛紛爭當產業發展“排頭兵”,以實際行動帶動群眾參與,讓聯營項目見效、讓全村產業壯大。該村成立“放心菜”種植基地黨小組,設立“黨員責任崗”5個,具體負責村企聯營過程中企業用工、矛盾調解等。
村上推行“黨員責任區”制度,以產業園區為核心,將黨員聚在產業鏈上亮身份、作表率,每名黨員包聯13戶群眾,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產業發展。推行黨員“聯戶幫辦”制度,定期深入群眾家中,了解群眾的需求和困難,為群眾提供技術指導,輻射帶動全村種植蔬菜250畝,集體經濟收益28萬元,戶均增收7000元。
如今的景興村,產業興旺,群眾增收,正沿著村企聯營的新路子,大步邁向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