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李瀟 何昕 劉明
“冷泉魚、苞谷酒、趙川豆腐……村里的業態越來越豐富,鄉親們的錢包也越來越鼓。”“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網絡信號全滿格,鄉村建設不只美了村子,還火了鄉親們的日子。”談及這些年村里的變化,老府灣村的群眾個個喜笑顏開。
近年來,商南縣趙川鎮老府灣村以和美鄉村建設為主線,聚焦人居環境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風文明培育、糧食安全保障,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揮毫潑彩,繪就了一幅生態宜居、生活便利、民風淳樸、產業興旺的現代田園新圖景。
扮靚鄉村顏值
盛夏時節,走進老府灣村趙家臺組,一條條整潔暢通的水泥路通向居民家門口,一座座干凈漂亮的農家小院煥發新顏,一處處休閑場景與田園風光融為一體……
“以前家門口土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有積水,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現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出行方便多了。”今年60歲的張代軍高興地說。
大路連小路,小路通農家。農村巷道硬化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抓手,也是滿足村民出行需求的民生實事。
為打通群眾出行“最后一米”,老府灣村在趙家臺組推進了垃圾治理、雨污分流和美化亮化,對群眾入戶路進行了拓寬硬化,累計硬化通組路1620米,修繕垃圾池1處,更新和維修供水管道2100米,新建排污管道150米,安裝太陽能照明燈24盞;選取了月季、葡萄、桃樹等苗木實施了村莊綠化,共栽植綠化樹木400多株,綠化了道路2.2公里,實現了“三季見花、兩季有果”的田園美景。
同時,老府灣村按照“因戶施策、整片推進”的工作思路,堅持軟硬結合、兜底保障和品位提升相結合,實施了趙家臺組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累計改造庭院24戶,硬化庭院150平方米,拆除維修土坯房、柴棚等3處15間,改造水沖式廁所24座,建設小菜園23塊,實施人畜分離和圈舍改造23戶,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提升。
“目前,老府灣村的趙家臺組、老府灣組、黃家坪組已率先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老府灣村黨支部書記葉有勝說,“我們將以這3個組為示范點,輻射帶動其他村民小組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提升工程,重點在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努力打造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
做強特色產業
老府灣村水資源豐富,多年來村集體擁有池塘資源,但因缺乏專業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效益一直未能充分激活。為盤活資產,老府灣村決定將集體池塘以“托管經營”模式承包給本村養殖能手陳勇,由其負責日常養殖、管理和銷售,并按約定向村集體每年支付2萬至3萬元分紅。葉有勝說:“池塘分紅不僅增強了村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也為村民提供了可復制的合作樣板。未來,村里計劃將更多閑置資源通過托管、租賃等方式盤活,同時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進一步拓寬共同富裕路徑。”
好水出好酒。老府灣村依托優質山泉資源和傳統釀造工藝,每年村集體酒坊產出高粱酒、苞谷酒等共計4000公斤,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進行銷售,純利潤在2萬元以上,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的“明星產業”。
在老府灣村雷尚風的家中,他把剛磨好的豆漿倒入大鍋,黃豆的清香瞬間彌漫整個作坊。“用咱們村的山泉水做豆腐,口感又嫩又甜,根本不愁賣!”他笑著說。依托優質水源,該村兩戶豆腐加工大戶年收益超3萬元,不僅鼓了自家腰包,更帶火了村里的豆制品產業。
生態魚塘波光粼粼,釀酒坊香氣四溢,豆腐作坊熱火朝天……近年來,老府灣村立足資源優勢,創新發展模式,形成了以高山茶及中藥材種植、冷水魚養殖、糧食酒釀造為主的特色產業體系,推動集體經濟“多點開花”,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20萬元,帶動勞動力就業60多人,人均年增收超過3000元,交出了一份鄉村振興的亮眼答卷。
培育文明鄉風
夜幕降臨,老府灣村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這邊廣場舞隊伍動作整齊,人們隨著動感的音樂舒展著身體,彰顯了鄉村新活力;廣場的另一邊,十幾個村民圍坐在一起敲打著鑼鼓,“咚咚,鏘鏘,咚鏘鏘……”大小鼓聲交融,鑼鈸聲交相呼應,整齊的鼓點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前來乘涼觀賞,鼓點激昂處,引得村民陣陣叫好,不少人被這份歡樂所感染,紛紛加入其中,共同享受著這份樂趣。豐富的夜文化,文明的夜風尚,是鄉村富有生機活力的見證,也是老府灣村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老府灣村將鄉村治理與文明創建工作深度融合、相互轉化,依照村規民約,教育引導群眾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和美鄉村建設培根鑄魂,持續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開展鄉村建設集體表決4場次、公開調解鄰里矛盾糾紛25件、推選道德模范16個,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良好氛圍。同時,還通過村級服務平臺的積分制模塊,落實了網上“道德銀行”,為全體村民登記了積分,并為表現良好的群眾兌換了生活物品,形成了家園共建、成果共享、鄉村共治的良好局面。
守牢糧安底線
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糧食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眼下,老府灣村的廣袤田野上,玉米、花生等農作物茁壯生長,處處呈現出一幅豐收在望的壯美畫卷。
“我今年種植了5畝玉米,目前長勢良好,預計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呀!”老府灣村趙家臺組村民楊先文指著玉米地,笑容掛在臉上。
近年來,老府灣村圍繞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實施了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工程,打造了趙家臺組耕地恢復及糧食安全示范點,累計恢復耕地32.5畝,平整土地120多畝;圍繞滔河流域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700多畝,新修河堤520米。同時,全村按照村民的耕種習慣,采取了油菜和玉米“一地兩茬、一年兩熟”的種植模式,油菜花在春季形成了滿片花海,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來觀光賞花,為全鎮和美鄉村建設增添了新的內涵和活力。
從環境美到生活美,從物質富到精神富,老府灣村的蛻變是千千萬萬和美鄉村建設的縮影。“我們將在環境整治、產業發展和文化鑄魂方面持續發力,帶領村民以實干續寫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新篇章。”葉有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