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洋能規模化利用前景廣闊
近日發布的《2025中國海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經核實,2024年,新增用海面積比上年增長15.6%,有效保障油氣、交通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用海需求,海洋空間資源要素保障持續加強;海上風電發電量比上年增長近30%,海洋能源供給能力不斷提升。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聚焦海洋能規模化利用,促進海洋能新技術、新模式發展,推動海洋能與各類海上生產活動融合發展,拓展海洋能應用場景,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海洋能是重要綠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海洋能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要環節,為提高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國海洋能資源利用技術實現快速發展,整體水平顯著提升。2022年,我國首臺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成功投運,截至目前,新機組并網發電量超450萬千瓦時,創我國單機發電量新高。波浪能利用取得新突破,在海島能源保障、深水養殖、海上設備供電等多個領域開展了示范應用,創造多項“全球首次”。我國先后布局實施一批潮流能、波浪能規模化示范工程項目,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工程技術經驗。
不過,也要看到,海洋能規模化利用裝備亟需迭代升級,海洋能試點工程亟待持續擴大規模,海洋能合作企業需“走出去”、加強開放合作發展。對此,要堅持問題導向,多措并舉、標本兼治,為海洋產業升級提供新動能,進一步提升海洋經濟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助力“雙碳”目標,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創新引擎,促進裝備迭代優化。能源的發展離不開裝備的支撐作用。加強前沿技術領域的攻關突破,探索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增強裝備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降低建造和運行維護的成本。提高海洋能發電經濟性,完善裝備產業生態。加大力度支撐自主技術裝備的研發與應用,加快中試驗證和技術迭代升級,支持核心裝備技術攻關,支持已穩定運行且有發展潛力的潮差能、潮流能等裝備技術升級。促進海洋能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法律、政策、標準體系和市場環境,也要進一步健全完善。
堅持示范引領,推動擴大試點工程。增加和推廣海洋能實際應用項目,不斷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比如,將海上風電、光伏和波浪能放在同一個海域開發,把發電裝置和海洋牧場、海水淡化等結合在一起,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海洋能規模化綜合利用示范項目。中央企業要發揮技術實力強、資金雄厚的優勢,帶頭開展示范項目;沿海省份則要結合本地的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積極推動試點落地,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保障。通過央企牽頭、地方配合的方式,把試點做大做實,為海洋能規模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強化協同發力,拓展國際合作空間。發展海洋能是一項復雜性程度較高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聯動、多舉措發力。推動跨國聯合研發平臺建設,聚焦波浪能、潮汐能等核心裝備的共性技術開展攻關,通過共享實驗數據、聯合開展中試項目等方式降低研發成本。支持海洋能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推進裝備技術、測試檢驗等方面標準規則實現國際互認,共同推動解決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短板弱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