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的發展景象。茅臺集團供圖
貴州赤水河畔茅臺鎮,高坡處佇立著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講述著輝煌的革命歷程。金秋時節,從赤水河畔遠眺,最動人的那一抹紅,是紅纓子高粱沉甸甸低著頭的“層林盡染”。這里是茅臺酒的“第一生產車間”,也是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的“第一關”。
在這里,關于“質量長征”的求索從未停步,每一滴茅臺酒,都跨越30道工序、165個操作環節、約8100個人工參與,用時5年。
質量穩定,對于茅臺酒而言,既是最低標準,也是最高要求。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德芹說:“‘質量是生命之魂’,這是全體茅臺人的信仰,深深烙進了骨子里。”
地里種出來的“酒香”
糧農王滿迎來了豐收的喜悅。受訪者供圖
端午制曲、重陽下沙,“沙”指赤水河畔特有的紅纓子高粱。當下正是收獲時節,仁懷市喜頭鎮高粱種植戶王滿感慨地說:“種高粱,強過種苞米。”
但她也經歷過“成長的煩惱”。“第一年沒經驗,收割機轉速快、產生溫度高,高粱破了‘相’,自家倉房又‘不爭氣’,高粱質量受損,驗糧人員懷疑是‘外來戶’串貨。”后續村里出具了種植證明,在茅臺物資供應中心的調解下,才完成了合格部分的交付。
“都是高粱,為什么這么‘較真’?”王滿發現,茅臺集團的要求確實高。“在耕、種、管、收、儲、運等環節,他們全程監控,種子處理必須達到純度標準、播種深度控制在3至5厘米、施肥精確到‘每畝公斤數’……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在指導我們種植。”她說。
紅纓子高粱是茅臺釀酒的“芯片”。茅臺集團物資供應中心劉元啟說:“只有赤水河畔的紅纓子高粱,才能滋養出純正的醬香味。釀酒過程中,高粱扮演了‘飯’的角色,是發酵微生物生長代謝所需的能量來源。”
據介紹,茅臺自2001年起建設有機高粱基地,為了規范種植流程,不僅向農戶提供了高粱種子、生物制劑、有機肥等,還配套了農業保險,幫助農戶抵御自然災害。
“在2022年,我們啟動了‘種子計劃’,近三年科研投入超1200萬元。今年8月份發布了紅纓子第七代高粱種,將這粒‘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劉元啟的感受是,原料把控已從早些年的物資采購,向建設種植基地和科技農業延伸。
“過去20年,茅臺將紅纓子高粱收購價從2元/公斤提升至11.2元/公斤,超過市場均價。我們掙了錢,正在擴大種植。”王滿笑說。
紅纓子高粱是一個縮影,從細微處看質量品控,茅臺為尋找一張酒壇封扎紙,實現柔韌性、有強度、不帶有害物質,找了六個月;為了找到在生產線上達到預期效果的密封墊圈,用一年時間走訪了全國多地的生產商……
質量是最硬核的“通行證”,從細節見匠心,方能守住舌尖上的質量信仰,鑄就飄香世界的“中國品質”。
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一滴酒的背后,是一方風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來源于對質量的嚴苛要求。
茅臺鎮的一天,從凌晨三點開始。車間內,蒸糧酒甑一年到頭噴著蒸汽,給人的感受只有“熱”和“很熱”之分。工人們凌晨進入酒坊,四點起火,工作到十一點。這與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餾酒的釀酒工藝有關,成品要經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和七輪取酒的淬煉。
“重陽下沙、9月質量月、10月‘年度生產·質量大會’,開啟了新一輪的釀酒周期。”茅臺酒股份公司首席釀造師彭朝是個“茅二代”。他的父親在1953年進廠,那時茅臺酒與外貿、外交強關聯,從建廠時便戴上了質量“緊箍咒”。
在彭朝兒時的印象里,“香”是父親下班回來,對一個車間班次釀酒質量的“最高認可”,也成了此后40年他堅守的準則。
在生產線上,彭朝揉、捏、聞酒糟。受訪者供圖
“不僅是我們,就連董事長、總經理也是不打招呼,清晨就直奔車間,在一線抓質量。”彭朝不時把手探入糟醅深處,抓一把出來,手一捏、鼻一聞就知道酒糟大概有多少水分,誤差很小。這個動作他一練就是十年。
“質量是生產出來的。”在交流過程中,這是彭朝的口頭禪。“不同班次、天氣、批次生產出來的酒有所不同,工藝是決定質量的一部分。我的工作就是糾偏和傳承,保證酒永不變味。”他說。
首席釀造師仍有帶徒弟的責任,彭朝的徒弟劉學軍說:“酒廠里有一幅標語:‘傳承世代匠心,用心科學勾兌’。前半句說的是工藝傳承,要知其然;后半句是科技研發,要知其所以然。”
如果無法科學化和定量化,那么白酒永遠處在“經驗年代”。從1956年茅臺酒廠成立化驗室、1957年《茅臺酒生產概述》面世,到“茅臺試點”、老廠長季克良整理《提高茅臺酒質量的點滴經驗》,再到如今建立研究院公司來研究釀造機理、技術轉化,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茅臺科技驅動轉型的步伐從未停歇。
2025年茅臺集團科技創新工作會披露:2024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1%,達到8.2億元,新增國家級創新平臺1個、省級平臺5個,科研項目覆蓋微生物研究、智能化生產、綠色技術等全產業鏈環節。
在產量為王、渠道為王的年代,茅臺選擇了“打呆仗”,用近乎偏執的“死磕”,與時間交朋友。這種不為喧嘩所擾的心態,挖深了品牌的“護城河”。
服務消費者是“頭等大事”
2025年“茅友嘉年華”活動現場。茅臺集團供圖
“從董事長、總經理到一線營銷人員,都是給消費者做服務的。過去的一年,企業管理團隊走遍了全國市場和部分海外市場,聽取消費者、經銷商心聲,持續完善服務體系。”張德芹坦言,當前市場正在經歷一次深刻的時代性跨越,白酒行業加速從以商品為中心,轉向以“商品+服務”為中心。
如何看待時代性跨越的變與不變?
“以消費者為中心”,白酒行業的價值邏輯在改變。“商品+服務”不是簡單疊加,而是以開放的姿態推陳出新,“服務”是發展的“頭等大事”。
“現在,市場格局正從‘廠家主導’轉向‘消費者時代’,單一產品功能價值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我們正著力構建‘功能價值+體驗價值+情緒價值’的矩陣。”茅臺相關人員表示,要將抽象的“服務”轉化為可執行的制度,建立服務評價機制,讓經銷商和消費者感受到服務的溫度;以文化體驗館、系列文化活動,打通觸達消費者的路徑;強化執行力,“沉到一線”發現真問題、真解決問題。
變的是外延,不變的是圓心——消費者。“從1998 年創建銷售公司,到如今的服務變革,為的都是找到并服務消費者。”一位茅臺集團員工如是說。
茅臺酒配料表,僅有五個字:高粱、小麥、水。當沉甸甸的高粱低首致敬大地,8100雙手托舉的不僅是165道工序的嚴謹,更是穿越時間的承諾。它超越了產品,是“中國制造”轉向“質量強國”的關鍵一躍,更是一滴酒的“質量長征”。(耿亞柯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系列報道
一張守護“美酒河”的綠色答卷
赤水河畔文化流淌,釀出美酒馥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