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好烈士親人,一個都不能少
杜善國
“中國維和部隊的幾名同志壯烈犧牲,為世界和平獻出了寶貴生命,我們懷念他們,要把他們的親人照顧好。”習主席在新年賀詞中的殷切囑托,既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意志,也凝結了社會期待和共同期望;既飽含著對烈士親人的禮遇和尊崇,也寄寓著對英烈最溫暖的緬懷和告慰,更是在倡導傳承偉大的英雄精神。
領袖話語言猶在耳,社會行動蔚為風尚。我們欣喜地看到,在農歷雞年即將來臨之際,全國各地廣泛開展關愛烈士親人行動,真情關愛烈士家庭,積極解決他們的生活難題,在全社會形成了“關愛英烈親人、崇尚英雄精神”的濃厚氛圍。此情此景,如若烈士有知,定會含笑九泉。
凜然英雄氣,激蕩天地間。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用英烈的鮮血浸染;雄偉挺立的共和國大廈,以壯烈的犧牲奠基。戰爭年代,他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的就是建造一個可愛的中國;和平年代,他們“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為了國家利益毅然獻出寶貴的生命。銘記烈士的壯舉,照顧好烈士的親人,是我們的道德良知所在,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也是對正氣正義和英雄精神最好的弘揚。
有位有識之士曾言,不安忠魂,難喚民魂,更難鑄國魂。烈士們犧牲的那一刻,可能沒有時間顧念親人,但親人一定是他們靈魂深處最永久的牽掛。關心關愛每一位烈士的親人,不僅是一種濃郁的情感表達,更展示出社會的價值觀和責任擔當,散發出英雄情懷所本該具有的價值溫度。這不僅是對逝者的懷念和告慰,更是對生者的尊崇和激勵,能夠令覬覦者心存恐懼,讓友善者萌生敬意,使臨陣者勇往無前。
政策是最強大的導向,也是最有力的杠桿。缺乏政策制度的保障,照顧好烈士的親人就可能像“一陣暖風吹過”。這些年,我國施行褒揚金制度和撫恤制度并行原則,通過設立褒揚金、提高一次性撫恤金標準、完善定期撫恤金自然增長機制等措施,讓烈士的親人共同享受發展的成果。然而,照顧好烈士的親人是項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施策、上下合力,不斷填補政策制度的空白,時時體現“國家和人民并沒有忘記”的深沉內蘊,讓明媚的陽光恒久地照耀到所有烈士親人的身上。
真情來自民間,照顧依靠大家。多年來,不少人懷著“烈士已流血,決不能讓烈士的親人再流淚”“烈士的親人感情上已經很孤苦,決不能讓他們生活上再困苦”的樸素想法,無怨無悔地照顧著烈士的親人。其中,有武穴退伍老兵30多年照顧陣亡戰友父母,有感動中國候選人董貴生自籌資金帶烈士父母去云南掃墓,有空軍轉業軍官趙慶珍落戶戰友家鄉20余年給烈士母親一個完整的家……
一樁樁,一件件,閃耀在精神的天空,傳遞著道德的溫暖,培塑著時代的氣質。涓流匯海、積土成山,只有每個公民積極參與,積小我為大我、聚個體為群體、集小氣候為大氣候,才能形成關心關愛烈士親人的良好風尚。
“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照顧好烈士的親人,比態度更重要的是迅捷行動,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凝聚“執干戈以衛社稷”的磅礴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