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段 陽)近年來,商南縣以“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為核心,從守護生態、發展產業到創新機制層層發力,不僅守住了秦嶺的綠水青山,更讓生態優勢轉化為富民成果,走出了一條兼具生態顏值與發展價值的綠色之路。
為守護得天獨厚的生態“家底”,商南縣打出生態保護“組合拳”。深入實施守護秦嶺祖脈三年行動,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常態化打擊“五亂”行為;嚴格落實河長制、林長制,堅持“十年禁漁”計劃;2024年完成營造林12.35萬畝。近年來,商南縣全年空氣優良天數穩定在340天以上,丹江等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持續達標,試馬河生態清潔小流域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連續13年保持“生態環境質量穩定縣”稱號。
商南縣把特色產業作為“兩山”轉化的關鍵紐帶,讓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茶產業率先發力,29萬畝茶園鋪就綠色產業帶,“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千家萬戶,富水茶海公園、試馬北茶小鎮等3個萬畝茶旅融合示范園拔地而起,8家特色民宿串聯起“采茶、品茶、賞景”的產業鏈,茶旅融合產值突破56億元;商南茶葉獲評2024年中國氣候好產品,“商南茶”更獲得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品牌影響力持續攀升。不只茶產業,“菌果畜藥漁菜”等“1+N”特色農業同樣亮眼:490萬尾冷泉魚陸地養殖規模居全國第三,西北最大規模梅花鹿養殖基地相繼落地,“秦嶺山珍”香港品鑒推介會更讓商南農特產品走出國門,遠銷“一帶一路”國家。如今,當地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轉化率超85%、品牌化率達80%,實現從“賣原料”到“賣品牌”的跨越。
商南縣成立“兩山”基地創建專班,制定任務清單、定期調度推進,確保每項工作落地見效;積極與長安大學深化政校合作,圍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開展課題研究,讓理論創新反哺實踐;激活金融與資源要素,通過生態價值轉化金融e站發放綠色貸款4.58億元,推進4個鎮(街道)“雙儲林”項目,簽訂17.7萬畝碳匯開發權流轉協議;攻克鎂橄欖巖尾礦全量化綜合利用技術,建成固廢循環經濟產業鏈,讓“廢料”變“資源”,拓寬生態價值轉化通道。
從生態旅游提質到群眾增收有門路,商南“兩山”實踐的成果正實實在在惠及民生。金絲峽景區入選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基地,富水茶山谷霧、后灣黃葉、金絲峽云霧入選全國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全年游客接待量、旅游花費雙增長;萬余戶群眾通過茶產業、特色種養實現穩定增收,45個行政村形成生態旅游、農特產品加工特色產業集群,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生態產業相關收入占比提升30%。從清新空氣到鼓起的錢袋子,商南群眾正實實在在享受著“綠水青山”帶來的“幸福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