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話題#第三方平臺話費最低50元起充被質疑不合理#登上熱搜,引發熱議。
何以如此?根據相關媒體報道,有的運營商解釋:與平臺的小額充值合同到期,有的則稱“對第三方渠道充值有限制”,但正如多家平臺所指,幾大運營商已不再提供低于50元的充值面額給第三方充值平臺。
不管是運營商不提供小額充值面額,還是第三方平臺平臺設置最低充值門檻,實際上都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
雖說近年來話費套餐對應的金額持續攀升,但充值金額實際等同于消費者對于話費套餐的消費選擇,強行取消低額的充值選項難免陷入商家通過壟斷地位強行剝奪消費者選擇權利的負面輿論漩渦,無論從行業發展而言還是保障消費者權利而言,都并非良策。
我國《反壟斷法》對于“市場支配地位”給出了核心定義,其中第22條規定,本法所稱市場支配地位,是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
該定義包含兩個層面的核心含義:一是控制力,即能夠單方面決定或顯著影響產品的價格、產量、銷售條件等;二是排斥力,即有能力設置障礙,阻止或影響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也規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話費充值設置最低額,因其直接面向全電信行業對應的線上充值服務,直接取消了原有的低額充值選項,將消費者的挑選范圍限制在了大額金額中,實際上影響了消費者按需充值的自主選擇權利,或構成“強迫交易”的違法行為。
如果經營者被認定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影響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將面臨何種處罰?
首先,根據我國《反壟斷法》的規定,將面臨行政處罰,可能包括:一是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即由執法機構出具決定書,命令企業立即停止其濫用行為,即恢復原有低額的充值選項等;二是沒收違法所得,即執法機構將計算并沒收企業通過違法行為所獲得的所有非法收入;三是處以罰款,罰款基數為企業上一年度銷售額的1%至10%。
其次,企業可能將要面臨民事賠償,根據《反壟斷法》的規定,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賠償范圍包括對他人造成的實際損失和可預期利益損失等。
此外,《反壟斷法》實際上也為相關企業預留了柔性的處理機制,即如被調查的企業承諾在執法機構認可的期限內采取具體措施消除其行為的后果,則執法機構可以決定終止調查。
如后續經營者切實履行了承諾,則執法機構可以決定終止調查,不再對其進行處罰。這一機制也給企業提供了一個糾正錯誤、避免嚴厲處罰的機會。
所以,與其通過提高充值的最低限額提升營運收入數據,不如切實從自身服務出發,以更優質更新穎的服務來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與選擇終將是更為長遠和可持續的企業發展路徑。
無論是運營商還是第三方平臺,營收高低,都應該由消費者這個“地主”說了算。
作者:中新網特約法律專家鉞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