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不斷涌現,吉林長春、重慶沙坪壩、云南昆明——
培育消費新場景 激發消費新活力(人民眼·提振消費)
引 子
室內藏著一座“山”?
在“山腳”抬頭望,一條蜿蜒“山道”,串起亭臺樓閣、山石草木、各色商鋪。這座“山”,名為“這有山”,是吉林長春的一個室內休閑度假文旅空間。
這樣的消費新場景,正在多地涌現:在云南,菜市場化身網紅打卡地,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在重慶,背街小巷融入城市商圈,以煙火氣平衡主街商業味……
消費新場景是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的系統集成,對促進消費提質升級,更好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提出“圍繞居民吃穿住用行等傳統消費和服務消費,培育一批帶動性廣、顯示度高的消費新場景”。
今年3月,中辦、國辦發布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支持推廣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消費新場景如何打造?近日,記者在吉林省長春市、重慶市沙坪壩區、云南省昆明市探訪。
空間更新
創新場景、優化布局,消費場所更“好逛”
走進“這有山”,“山谷”“山洞”“山道”,山城里有的,這里一樣不缺。
“見慣了真山,頭一回在室內‘爬山’,新奇!”湖南游客李開霞迫不及待掏出手機拍照。
室內造“山”,創意何來?
“這有山”所處的紅旗街商圈,是吉林長春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之一。“這有山”設計之初,作為長春這有山文旅商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朝霞率團隊調研:從局部看,商圈已有數家大型商場,同質化競爭并無優勢;從行業看,傳統百貨商場客流量不容樂觀。
“從商品消費到服務消費,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特征越來越明顯,亟待創新引流方式。”劉朝霞說,團隊明確提出不做傳統商場,改做城市微度假中心和社交目的地,“既然是微度假,‘好逛’是前提。”
“好逛”如何實現?逛商場,太普通;逛景區,沒空間。二者能否結合?
大家冥思苦想。來自四川樂山的主設計師選擇回老家,在山水中尋找靈感。
“有一天,主設計師興奮地發來消息:何不把景區建在室內,同時植入逛街市的體驗?空間不夠,就把平面街市立體化,打造一座‘山城’。”劉朝霞回憶。
大伙兒一合計,都挺興奮:這想法,大膽又可行——長春地處平原,城區無山,爬“山”觀景的消費體驗有新意;冬季寒冷,室外場所客流量受影響,室內逛街度假很有吸引力。
2019年開業以來,憑借獨特的建筑風格,“這有山”吸引各地游客打卡,成為當地一張商業名片。2021年,“長春市紅旗街·這有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不只“這有山”。有商場將摩天輪建在樓頂,吸引年輕人拍照打卡;有的在室內建起“河道”,供游客乘舟暢游……近年來,長春加速消費場景煥新,僅今年以來,新建、改造的消費新場景就超過110個。
差異化形成新鮮感,新鮮感帶來客流量。相較于新建,既有消費場所的空間創新更考驗繡花功夫。
下了班,云南昆明市民楊芳到家附近的大觀篆新農貿市場買菜。“這幾年,這里的變化真不小。”走進菜市場,她沒著急買菜,倒先買了杯咖啡,“前幾年,這就是個很普通的菜市場,光線暗、攤位擠、環境亂,哪還能喝咖啡?”
建于1997年的大觀篆新農貿市場,2020年進行了系統改造,以“四橫兩縱”通道布局,排布700余個攤位,涵蓋生鮮、土特產等多個品類。2024年11月,昆明市五華區加快推動“市場游”建設,以“社交感+煙火氣”為特色,對市場進一步提升改造。
“光線暗,那就去除遮擋視線的廣告牌,增加照明;攤位擠,就優化布局、增大間距;環境亂,就修繕給排水系統、硬化路面、翻新外墻,做好保潔。為突出地方特色,我們還打造了云南扎染天幕景觀,增加民族文化布藝裝飾。”云南大觀篆新產業運營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現吉領著記者,在菜場里邊逛邊說。近幾年,“菜市場游”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詞,大觀篆新農貿市場也成為旅游打卡點,今年上半年吸引顧客約830萬人次。
同樣是空間更新,重慶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選擇擴容和改造并行。過去的磁器口,景區主要圍繞古鎮里的一條主街鋪開。主街賦予古鎮厚重的歷史底蘊,也帶來人流密集、消費業態單一等問題。2019年,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啟動擴容更新改造計劃,景區面積擴大了19倍,其中背街小巷是重頭戲,改造近3萬平方米。
“改造結合背街小巷特點,保留原有風貌的同時,增設墻繪、燈牌、藝術裝置等,讓每一個轉角都成為拍照打卡的絕佳背景。”沙坪壩區磁器口街道企業服務崗負責人劉軍說,以往“主街熱、支巷冷”的狀態得到改變,原本冷清的背街小巷升騰起了煙火氣。
業態多元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消費選擇更多樣
磁器口主街游客熙攘,拐個彎,入后巷,人聲淡了幾分。
一家面館外,黛色磚墻下,一只花貓慵懶地蜷著身子,與店鋪招牌上“貓兒面”幾個字相映成趣。與主街上的百年老店即吃即走的匆忙相比,這家開在后巷的新店多了幾分閑適。
空間改造的“面子”有了,消費者更追求多元業態的“里子”。
在“貓兒面”新店負責人張紹葵看來,跟主街比,后巷的環境更休閑,生活氣息更濃厚,“與之相適應,我們除了精心布置店鋪,還開發了手工甜品和小吃,在飯點外的時間吸引顧客。”
傳統面店化身社交型餐飲場所,提高了客單價,延長了營業時間。“新店開業以來,日營業額穩定在3000元以上,節假日超過6000元。”張紹葵說。
商旅文體融合發展,交織產生新業態,顧客有了多樣的消費選擇。
2012年,浙江溫州商人陳丹陽到磁器口做生意,嘗試銷售過傳統服飾、日化產品、特產伴手禮等30多種品類。去年,她選擇在后巷開一家茶咖餐廳。“主街人流量大,但不是買特產就是吃小吃,消費體驗相對單一。”經商多年,陳丹陽有了自己的“生意經”,“要想優化體驗,讓顧客想買、愿買,必須用多元業態延長他們的停留時間,激發消費欲望。”
作為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的重點,后巷聚焦業態差異化、品質化發展,引入咖啡茶飲、非遺手作、民宿酒店等多元業態,植入新興跨界品牌花塢戲劇社、花間聽雨餐酒吧等復合型業態39家,填補了主街的業態空白。
快慢有序,動靜相宜。磁器口由原先功能相對單一的古鎮景區,向商旅文體多元業態融合的綜合體轉變。據統計,改造后的磁器口,游客人均游玩時長延長半天以上,2024年接待游客1843.5萬人次,同比增長12.44%。
在打造多元業態上,劉朝霞和團隊也拿出實招。“顧客更喜歡有體驗感、記憶點的消費過程,我們引入手作工坊、文創店、深夜食堂等,讓‘逛’本身成為目的。”劉朝霞欣喜地發現,在“這有山”,約六成顧客并非單純為購物而來,但他們停留時間往往更長,更容易產生消費行為。
以商旅文體融合吸引客流,“這有山”還注重業態的原創屬性。開業5年來,這里的連鎖品牌逐漸減少,風格獨特的店鋪越來越多。
“原先‘山’里也有不少大品牌,但與周邊商場存在同質化競爭。”這有山文旅商業發展有限公司企劃部工作人員王鑫說,且行且思,“這有山”招商時不再刻意追求大品牌,轉而注重挖掘特色鮮明的店鋪,“我們會先考察店鋪是否符合‘山’的整體氣質,更將目光聚焦小店背后的主理人,捕捉他們的創意火花。”
步入新開業的“這有山”望山闕片區,書畫漆藝店“不尚賢居”人流如織。劉校溪是小店主理人,作為一名漆藝愛好者,他將漆藝與手串結合,制作手工藝品。“剛開始,想著在‘云山集’擺個攤試試,沒想到半年賺了10萬元,我們索性把店開起來。”劉校溪回憶。
劉校溪所說的“云山集”,是開在“這有山”門口的文化文創市集,共有50多個小攤。去年,“這有山”團隊拿著商場設計圖紙,多次邀約劉校溪入駐。“通過‘云山集’等渠道,我們持續發掘有特色的店鋪,不斷豐富多元業態。”王鑫說,“這有山”2024年日均客流量約3萬人次,全年銷售額約4.8億元。
服務優化
規范管理、貼合需求,消費體驗更舒心
“刺啦”一聲,牛干巴和辣椒一起下鍋,香氣四溢,惹得四川游客楊楠直咽口水。她下飛機后直奔大觀篆新農貿市場,手上還拉著來不及放到酒店的行李箱。
為何第一站選在菜市場?“好玩、好吃又出片。”舂雞腳、蒸玉米、現烤鮮花餅,琳瑯滿目的美食小吃讓楊楠放慢腳步。她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昆明旅行體驗收獲不少點贊。
年輕人拖著行李箱逛菜市場;旅行大巴停在菜市場門口,導游帶旅行團邊逛邊講解;菜市場附近新開了幾家專門供游客寄存行李的店鋪……這些年,吳現吉看到越來越多新景象,“體驗式旅游持續升溫,游客喜歡融入當地熱鬧的市井生活。”
可游客多了,市場內的矛盾也難免增多:因表達習慣存在差異,游客說買一斤商品,而云南本地“一斤”多指一公斤,商戶按一公斤操作,導致誤會,影響了游客心情;游客見到新奇的食物,常常詢問,有的商戶卻不愿多交流;有的網紅攤位前排長隊,擋住了周圍商戶生意,還造成“交通堵塞”。
今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等5部門印發《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提升實物消費質量”“改善服務消費品質”。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營造放心消費環境。”
“這要求我們,在規范市場管理的基礎上,提供既有特色又滿足需求的貼心服務。”吳現吉說。
首先是確保食品安全。大觀篆新農貿市場管理方在各個店鋪食品加工間加裝監控,并接受市場監管部門的質量抽檢。“我們還建立商戶履約機制,先賦予入駐的商家一個基礎分,如果出現食品安全風險、經營失信行為和消費投訴糾紛等,查實后會扣分。一個合同期內,如果基礎分全部扣完就要退出市場。”吳現吉介紹。
保障市場交易秩序平穩的同時,吳現吉還經常勸說店主,多跟游客交流互動。剛開始有人質疑:“不買東西,聊那么多做什么?”可漸漸地,這樣的聲音少了,大多數店主熱情面對游客,就瓜果蔬菜品種、美食小吃的各種做法,講起來頭頭是道。
轉變因何而起?
“店主們慢慢意識到,就算顧客當時不買,聊熟了,加個微信,有需要隨時聯系。”吳現吉說,現在網購發達,店主建起微信群,外地游客有需要,隨時線上“點單”,回頭客越來越多。許多店鋪嘗到甜頭,大半收入從線下轉移到線上。
如今,大觀篆新農貿市場單日最高客流量達10萬人次。游客多了,市場的服務方式更加多元、精細:買了新鮮水果,不方便攜帶,可以幫忙郵寄;不會烹飪野生菌,現場加工處理;中藥材不方便食用,切片、磨粉都能選……
高品質服務,也便利了購物的本地居民。眼瞅著麻辣牛干巴出鍋,昆明市民陳柏文也要了一份,“游客多了,服務好了,我們也跟著沾光。給外地朋友寄特產,當場寄走,不用拿回家自己聯系快遞,省不少事。”
和楊楠不同,陳柏文手里拎著的不只是美味小吃,還有新鮮肉菜。“我們根據市民消費需求,引進平價蔬菜店,確保價格平穩。”吳現吉說,游客看中好吃好玩,居民主打實惠方便,這些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市場都努力兼顧好。
今年以來,昆明市圍繞“整潔、有序、規范、標準”目標,實施百日攻堅行動,對242個農貿市場的環境秩序進行規范提升,既保障市民“菜籃子”,又更好承載“菜市場游”的煙火氣。
文化賦能
科技加持、創意加分,消費黏性更持久
泛舟嘉陵江上,耳畔川江號子豪邁,眼前景致悄然變化——從歷史上的巴渝古鎮到如今燈火通明的磁器口碼頭,似在穿越歲月長河。
這不是想象中的場景。置身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磁器長歌”沉浸式數字體驗館,科技讓遐想成為“現實”。這里沒有厚重的文物展柜和枯燥的單向講解,取而代之的是動態投影、全息成像等新技術。
2022年,“磁器長歌”建成開館。“‘科技+文化’是核心理念。”體驗館負責人艾斌介紹,“我們希望用AR、VR、3D建模等技術,把歷史故事講活,讓游客在潛移默化中了解磁器口的歷史文化。”
多元互動讓歷史不再遙遠,也讓文化觸達更多游客。“磁器長歌”改變了游客的游覽節奏,平均停留時間延長近兩倍,實現了從“網紅打卡”到“深度體驗”的轉變。在文化與科技的碰撞中,一個更具黏性與活力的消費場景正在形成。
“從‘一時火’到‘一直火’,關鍵在于弘揚古鎮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并通過挖掘特色、創新產品,重塑古鎮的現代活力。”磁器口街道辦事處主任曾玲這樣認為。
在“這有山”,王鑫同樣相信,把文化元素融入商業之中,有意思,更有意義。
最近一段時間,王鑫策劃舉辦大學生畫展、運維“云山集”,忙并快樂著。作為一名00后,今年是她工作的第三個年頭。2023年,還在吉林藝術學院上學時,她便到“這有山”參加社會實踐,參與策劃并執行了一場“山中見非遺”活動。
做策劃、選對象、布展臺……短短幾個月,王鑫接觸了一大批吉林省內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當時請他們到‘山’里進行非遺展示,游客受此吸引,人氣大漲。”王鑫深有感觸,“對消費者來說,只有商業太單調。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能讓商業更具活力。”
這幾年,“這有山”舉辦了大量文化類活動:與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長春市分公司合作打造“山里郵局”,銷售文創產品,提供集戳蓋章等服務;與吉林廣播電視臺深度合作,舉辦一系列音樂活動,吸引消費者參與……
“這有山”還將目光投向文化藝術領域的年輕人,為其提供平臺,也借助他們的視角豐富活動內容。
“半山隅”文化街區內,一幅畫作旁,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生周子函講得投入,游客聽得認真,“我帶來的作品是‘氣球’系列,以常見的氣球為主題進行創作……”
今年,“這有山”聯合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舉辦大學生畫展,學生們參與策展,用青春的筆觸為商場增添藝術氣息。這樣的合作并非首次。2024年,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大學生畢業設計展在“云山集”亮相,學生們化身“攤主”,向市民游客分享設計創意。
“我們依托長春高校資源,建立起穩定的校企合作機制,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基地,讓他們參與策劃執行,在實踐中成長。”王鑫說。
今年1至7月,“這有山”日均客流量、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6%、8%。“未來,我們將持續創新場景、豐富業態,不斷提升吸引力,讓游客來了還想來。”劉朝霞滿懷期待。
本報記者 鄭智文 沈靖然 張 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