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2日電 (記者 尹倩蕓)越來越多外企正將目光投向“中國服務”。
正在此間舉行的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近500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線下參展,覆蓋26個服務貿易前30強國家和地區,國際化率超20%。澳大利亞派出近60家企業和機構組成參展團,創下主賓國之最。
多家外企以創新成果鏈接中國市場。第六次參展的施耐德電氣,推出全新升級的“新質服務體系”。首次亮相的沃爾瑪,不僅帶來健康定制化商品,還展示了以大數據、AI、物聯網驅動的智慧供應鏈。
外企踴躍參展背后,是將“服務”視為未來在華布局的關鍵機遇。
這首先源于規模躍升帶來的發展空間。2024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大關。今年上半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3.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指出,中國服務貿易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龐大市場讓企業看到“服務即增量”的潛力,設計、售后、咨詢等服務領域多環節都孕育著新的增長點。從“在中國制造”到“在中國創造”,更多外企在中國設立獨立的研發中心,進行個性化、敏捷化創新。
“中國已轉變成為自身具有高附加值能力的市場。”空客中國副總裁趙辰說,這讓跨國公司能在中國利用優勢,把傳統服務業務進行升級和創新。他提到,空客甚至已經實現了部分業務的“Local for Global”,也就是在中國的結構維修和設計工程團隊,已經能為全球航空公司客戶提供技術支持。
“在汽車領域,與中國生態系統的長期合作讓我們得以將眾多行業首創率先帶入中國市場。”高通公司全球副總裁夏權透露,2023年以來,驍龍數字底盤與中國汽車品牌合作,推出超過210款車型,賦能汽車智能化發展。
數智化轉型背景下,技術驅動創造的增長空間,也吸引外企加速布局。展會現場,國產人形機器人“秀”出送餐、調制咖啡、踢足球等多項技能,國內參展商也帶來覆蓋教育、旅游、醫療、體育等領域的AI解決方案,充分展示科技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
眼下,中國在數字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發展迅速,消費與產業升級催生出多元需求,也為外企打造創新解決方案提供更廣闊的試驗場。
阿斯利康全球研發(中國)副總裁陳夢提到,在藥物研發上,數據和AI可以把能避免的失敗減少,從而降低成本,縮短周期,提高研發成功率。目前,阿斯利康在全球布局了六大戰略研發中心,中國就占據兩席,分別位于北京和上海,聚焦前沿的生物學和AI數字化能力。
陳夢說,中國有數據要素、工程化落地和人才等方面優勢,有望成為真正引領打造AI研發新范式的策源地,并且把這種新的合作范式輸出到全球。
開放的制度環境也讓“中國服務”更具吸引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中國服務貿易加快發展的背后,既有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驅動,更得益于制度型開放的突破。
從建立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到金融、醫療、電信等領域開放試點擴容,再到旅行服務免簽政策優化和支付便利化改革,一系列制度型開放舉措,不斷提升中國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服務業開放仍有較大空間,進一步提升服務業開放水平,無疑將吸引更多境外高水平服務提供者進入中國市場,共享新發展機遇。
商務部近期明確表示,對服務貿易的政策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十五五”期間,還將繼續減少服務消費領域的限制性措施。本屆服貿會期間,中國官方也宣布了更多服務業對外開放舉措。更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料將成為外企深耕中國服務市場的“定心丸”。(完)